系列文章六︱當外籍船員撤離,誰來守護台灣的海上生命線?
2025.08.20
系列文章六
當外籍船員撤離,誰來守護台灣的海上生命線?
文/侯宗成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2025年7月31日發布了探討封鎖台灣的兵推報告[1]。基於報告,我們可以想像以下場景:
這是2028年6月,清晨5:47,高雄港VTS中心的值班員盯著雷達螢幕,螢幕上密密麻麻的光點讓他脊背發涼ー數百艘中國海警船和民兵漁船散佈在台灣海峽、高雄外海。他們沒有開火,沒有正式宣戰,只是登檢、騷擾、逼迫改道,特別針對那些運送天然氣和煤炭的能源船。
商船保險公司已經將台灣周遭航線的保費調高十倍,幾小時後,菲律賓政府發布緊急命令,要求所有菲籍船員撤離台海周邊船隻—沒人想重演烏俄戰爭時船員受困黑海的悲劇[2]。
正準備從澳洲載運煤炭前往台灣的「電昌輪」上,有外籍船員要求立即離船。緊急聯繫船員仲介公司,但沒有願意上船的外籍船員。
CSIS 是華府最具影響力、常為美國政府提供建議的智庫,而這份報告認為「能源海上生命線」是台灣抵抗脅迫的最薄弱環節。
▌海運進口ー台灣最脆弱的命門
CSIS 的報告指出,中國期望以「灰色作戰」手段干擾海上運輸,對台灣施壓、迫使讓步,藉此取得政治成果。所謂灰色作戰,是不出動正規軍,而以海警、民兵等手段,對目標施加政治、經濟壓力。
報告推演了各種階梯式升級的劇本,從「灰色作戰」升級到「軍事封鎖」,再到全面開戰[3]。中共的算計很清楚ー先以非正規力量干擾航運,瓦解社會運作,期望能在避免軍事衝突下達成目標。
歷史有前例。1948年蘇聯封鎖盟軍管轄的西柏林,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盟軍以每日空運突破封鎖,持續11個月,維持250萬人的城市運作[4]。
四面環海讓我們更像當年的西柏林,而非能陸路運補的烏克蘭,但今天的台灣處境更加嚴峻,因為 86% 的發電仰賴海運進口燃料,無法仰賴空運。目前台灣的天然氣安全存量僅約11天,煤炭約39天,一旦補給中斷超過一個月,社會運作將面臨嚴峻考驗。沒有持續補給的能力,就沒有社會韌性[5][6]。
雖然這是台灣最脆弱的命門,但 CSIS 同樣認為台灣有能力應對中國的灰色作戰,中共僅靠海警和民兵無法阻止台灣海軍護航,但前提是台灣必須具備「足夠的運輸能量」。
面對威脅,許多人想到的是綠能、核能、新式能源,但這些方案都需要5到10年的持續投資才能見效,甚至還有各種爭議 。相比之下,訓練船員、建立可靠船隊只需要2年。這是短期立即可以加強的手段,但長期被政府和社會忽視[7][8][9]。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有了更多元的發電來源,台灣仍有95%物資仰賴海運進口。從糧食、醫療用品到工業原料,都需要穩定的海運支撐,船員始終是國家安全的關鍵角色[10]。
報告建議的護航運輸作戰中,盟國可能協助運輸物資到日本、關島等地卸載,再由願意承擔風險的船隻接駁至台灣。關鍵問題是:誰來操作這些船?外籍船員會被本國政府召回,外國船東不願承擔風險,只有台灣人願意且有義務為台灣冒險[1] [11]。
培訓新船員需要730天,但危機可能在72小時內決定成敗。當年西柏林有盟軍的空中走廊,今日台灣的海上生命線,我們準備好了嗎?
▌國安危機ー船員流失與國籍輪不足
台灣每年新增約1,700位新船員,但在20年間,船員人數從22,259人降至10,518人,流失率達53%。這個矛盾現象背後,是前面系列文章揭露的結構性問題:近半數船員遭遇不當招募、八成面臨不合理聘僱條件、六成經歷職災卻僅一成獲得全額補償。惡劣的勞動條件與不穩定的定期契約,不只淘空了產業的根基,更在平時就瓦解了戰時的國安防線。
烏俄戰爭提供了殘酷的借鏡,戰爭初期各國政府緊急撤離本國船員,保險公司大幅調高戰區航線保費,多數商船改道或拒絕停靠烏克蘭港口。
台灣的處境也很脆弱,在台灣航商所有的1,043艘商船中,90%掛外國旗幟,這些船隻聘僱高比例的外籍船員。本國籍商船僅約100至150艘,且仍欠缺相關補強政策。帳面雖有上千艘船,但實際能由我們調度的僅約一成,這是國安的巨大黑洞。當危機來臨,外籍船員離開、外國船東退縮,就算台灣海軍、海巡能提供護航,也沒有足夠的運輸能量[12][13][14]。
讓我們估算一下,怎樣是足夠的運輸能量?
根據公開資料:
若要維持每天2艘船的持續補給,考慮上述航程往返和裝卸作業,台灣需要94艘專責能源運輸的船隻同時運作。
94艘船看似不多,畢竟台灣航商擁有1,043艘商船。但扣除掛外國旗幟的船隻,本國籍船僅100至150艘,其中還包含各種船型和既有營運需求,能運送媒炭或天然氣的船隻只會更少,顯然國籍船隊嚴重不足[13]。
人力需求更是關鍵,假設每艘船平均需要25名船員,94艘船需要2,350位船員。目前台灣的在職船員約7,200位,這表示需動員三分之一的在職船員專責能源運輸。這對現有的人力調度、船員和船眷家庭的衝擊,都是極其巨大的考驗[12][20]。
顯然,船員權益除了是勞工議題,更是攸關存亡的國安議題。每一位堅守崗位的船員,都是國家韌性的守護者。當外在威脅升高,他們的專業與付出將決定台灣能否維持基本運作。
改善船員待遇不僅是產業和勞動政策,更是戰略投資。穩定的聘僱契約能降低流失率、建立人才深度,合理的勞動條件能維護專業尊嚴、吸引新血加入,這些投資都是強化台灣的生存能力。
三個層次的行動都很重要。下次當你看到新聞裡的船員勞資爭議,請記得ー這不只是勞工議題,也是國安議題。每一家願意改善船員待遇的航運公司,都在加強台灣的總體韌性、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對政府來說,這項關鍵措施刻不容緩,且兩年內就可見效ー必須立刻著手,培養和照顧台灣船員,我們仰賴他們在危機時刻的關鍵貢獻。
台灣不是沒有人願意當船員,每年都有1,700位新血加入。但不合理的制度讓他們流失,必須調整這個惡性循環。
同樣是海運強國的丹麥、同樣擔憂海上生命線的英國、韓國,他們如何看待本國籍船員和國安船隊?之後的系列文章我們將探討其他國家的應對方案,作為台灣的參考。
當危機來臨,當外籍船員撤離、外國航商拒絕航向台灣,我們還剩下什麼?只有台灣船員,願意為台灣出航。
(作者為職安連線船員勞動權益小組諮詢委員)
--
[3] 這個表列出CSIS兵推的各種場景,在原始報告的 Table ES.1: Scenario Matrix Based on Escalation Levels
[12]台灣「船員證照、訓練、在船服務」人數:交通部、交通部航港局統計資料
[13]各國「整體商船數量、載重噸位」:聯合國貿易和發展UNCTAD
[14]各國「商船船員人數」:聯合國貿易和發展UNCT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