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壞即丟?!移工的職業安全健康處境

2017.05.15

營造業職災事故頻傳,在此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勞工領取的僅是時薪150元的微薄薪資,賭上了性命,但每小時只比基本工資多了17元,勞動力被視為極度的廉價,更無其他的保障。

圖片來源: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文/黃怡翎
 
去年年末,桃園發生一起重大的公共工程工安意外,大溪高中圖書館興建工程發生鷹架倒塌,導致五名工人死亡,許多輿論痛批政府公共工程品質草菅人命,新聞報導下悲痛的畫面還歷歷在目,但不到半年內,日前又發生一起基隆市政府發包的「月眉路都市計畫道路拓寬工程」第二標,橋墩直立鷹架倒塌,造成二死一傷的慘劇,這三名死傷的外籍移工都是沒有合法工作證的印尼籍勞工,被包商以日領1,200元的微薄薪資聘僱。

營造業職災事故頻傳,在此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勞工領取的僅是時薪150元的微薄薪資,賭上了性命,但每小時只比基本工資多了17元,勞動力被視為極度的廉價,更無其他的保障。由於這死傷的三名勞工,都是沒有合法工作證的印尼籍勞工,這意味著他們並未納勞保,被職災補償制度排除在外。事實上,外籍移工來台,都是從事底層的危險行業,一旦發生職業災害,即使是合法聘僱的移工,很可能就被雇主解僱退保,甚至遣返母國,不管這些職災移工後續是否還需要治療、經濟生活是否有保障,只是將他們當作工具,用完、用壞就拋棄。因此,如何提供外籍移工合理的勞動保障,亟待被討論。

移工,撐起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

回顧台灣外勞政策的發展,與推動國家建設及產業經濟發展息息相關。1989年,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年國建計畫,勞委會(現已改制為勞動部)正式開始合法進用外勞,以支應重大公共工程的勞動人力需求。因此,開放行業別以營造業為主,該專案共核准五萬六千多名外勞申請,為外勞進用的首例。而後,由於1990年代初期,國內的工資上漲,許多勞力密集的工業開始面臨經營壓力,故許多產業也紛紛開始向政府要求比照開放僱用外籍勞工。  

當時政府為回應產業的要求,1991年公告「因應當前人力短缺暫行措施」,公告包括紡織業、金屬基本工業、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電力及電子機械器材修配業、營造業等六行業中的十五種職業可以專案申請聘僱外勞。隔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就業服務法》正式將外勞聘僱相關規定法制化,並陸續公告開放家庭監護工、家庭幫傭、漁船船員,更接二連三公告大幅開放營造業、製造業中的數十種職業別。自此,外勞人數大幅成長,1997年在台之外籍勞工人數已將近25萬,至2017年3月為止,人數更是增加到近64萬人,本以「補充性質」為名的外勞政策,早已變相成了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勞動力。

用壞即丟!?移工職業傷病處境

這群60多萬的移工大軍,撐起了台灣的經濟發展、失能者的照顧服務,但進一步觀察其相關勞動條件,顯然並未得到相對合理的保障。日前據媒體報導,勞動部去年6月的最新調查,即使是依法享有最低基本工資保障的產業外勞,每月平均經常薪資亦只有20,848元,除非連同加班,月休8天、每天平均工作約10小時,每月平均工資才可望增加到2萬5,440元。這尚未包含20多萬名外籍家庭看護工,因其未適用勞基法的相關保障,因此並無最低工資保障,工時更動輒14小時以上,甚至無勞保、職災補償等保障。  由於外籍勞工來台,主要從事高風險行業,尤其3K產業大量運用移工人力,所謂3K產業,意指日語的「骯髒」(Kitanai)、「危險」(Kiken)、「辛苦」(Kitsui),職災發生風險更是大大提高。從勞保的統計數字來看,即可發現外籍勞工的職災發生率高於國內整體勞工,以2016年為例,當年領取勞保職災給付的外勞人次共1,481人,職災發生率為3.536‰,高於國內整體勞工的職災發生率2.953‰。  

令人遺憾的是,外籍勞工一旦發生職災後,除了勞保的補償外,之後往往會因傷病無法從事原工作而遭解僱,並送回母國。甚至更多是因無合法工作證的外籍勞工,被迫只能從事更危險、更無保障、勞動條件更差的工作,發生職災後連勞保的職災補償都無法領取,即使依法可向雇主求償,但在語言、經濟等各種條件不佳情形下,職災移工要能向雇主求償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移工政策的重新檢視

現行的移工政策高度的將勞動力商品化,外籍勞工將人生中最精華的青春歲月貢獻給了國內的產業與經濟發展,漂洋過海來台灣工作十多年,最後卻只能帶著受傷的身心回國,可稱是勞動嚴重剝削的極致。因此,政府與產業不能再將經濟發展的果實奠基在血汗之上,應看見移工的真實處境,全面檢討相關政策,包括合理的勞動條件、仲介制度中的各種亂象、勞動移民政策,以及建立整體的職業安全健康環境,還給所有勞動者該有的基本人權保障。 
 
(作者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