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衛考古題:本月的歷史回顧】發展的代價ー有機溶劑、中毒與女工

2025.07.28

發展的代價ー有機溶劑、中毒與女工

 

 
 
文/鄭筑羚

 

在台灣經濟從農業轉向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女性勞動力是當時工業化得以快速發展的基石。一方面是農業機械化後所釋出的女性勞動力與教育水準的提升,促進女性大量進入勞動市場;另一方面則是1960年代出口導向的工業化策略與《獎勵投資條例》的特別優惠待遇,吸引不少外國廠商來台投資,設立以勞力密集為主的電子工廠,需要低廉的勞動力,年輕女工薪資低又能忍受生產線單調、重複性的工作[1],逐漸成為電子業、紡織業這類輕工業勞動主力。


1967年9月5日經濟部長兼經合會副主委李國鼎至淡水參觀美商飛歌公司(PHILCO)投資設立的電視機及電晶體收音機工廠。
檔案影像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支援教學網

 

未被重視的勞工安全與健康

 

當時這些工廠廣泛使用化學品及機械設備,但雇主普遍並不重視工業安全與衛生設施,紡織廠內飛揚的棉絮、電子廠內瀰漫的有機溶劑氣體是常見的景象,也缺乏安全衛生的防護設施與個人防護器具。就如楊青矗在小說〈龜爬壁與水崩山〉,透過兩名女工對話所呈現的場景那樣[2]

 

「紡紗廠棉灰到處飛,又沒有口罩戴,好難受。」

「妳們做過幾年後,開胸解剖,肺部一定都是棉屎。」黃宿嘉說。

「那老闆為什麼不買口罩給我們戴?」我問。

「他們算盤打得很精,假如一個女工一個月用一個口罩,一個十塊錢的話,兩千個女工一年就要廿幾萬。這種暴發戶老闆,不管女工會不會得職業病,一年廿幾萬省下來,也是一批可觀的錢。」

 

只重視生產與效率的現代化工廠,在輕忽安全衛生的前提下,一場驚動全台的事件就這樣發生了。

 

不明怪病 連續奪命

 

1966年,受到投資條例吸引的美商「飛歌-福特」公司來台,在淡水竹圍一帶建立裝配製造電子產品的工廠[3]。在當時,嶄新的廠房與先進的機械設備,立刻吸引許多年輕女性前來求職。但從1972年7月開始,廠內陸續有女工出現全身起水泡、皮膚紅腫惡化變紫黑色,就醫後也未好轉,最後昏迷致死。一直到10月,廠內已有5名女工死亡。連續的不明死亡事件,使得廠內人心惶惶,就怕下一個輪到自己,這段期間數百名的女工因此辭職。10月下旬,媒體揭露了這起「怪病」連續致死事件,引起社會關注[4]。政府原先懷疑女工死因為鉛中毒,不過臺灣省工礦檢查委員會(以下簡稱工檢會)[5]與內政部衛生署的專家入廠檢查發現工作場所通風設備不佳,且廠內有用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溶劑作為除污劑,認為這可能是造成女工急性肝中毒死亡的原因,因此勒令飛歌公司停工限期改善工作環境[6]

 

11月初,正在調查確認飛歌女工死亡原因時,高雄加工出口區也傳出類似案例,有數名在日商美之美、三美電子工廠任職的女工相繼死亡,法醫勘驗結果認為與化學物質有關[7]。北高兩地的電子工廠接連發生女工死亡案件,讓電子業的從業工作者人人自危。由於電子業是當時台灣賺取外匯的重要產業,政府不敢輕忽,除了檢方積極調查女工的死因,內政部衛生署也針對全台電子業展開一連串的工安檢查。根據飛歌專案調查小組報告,由於該公司使用的去污劑係以80%的三氯乙烯及20%的四氯乙烯調製而成,再加上工廠內的通風設備曾經損壞、除污劑容器放置於工作場所散發毒性、部分工人因員工餐廳不敷使用而於工作場所內用餐而吸入毒物等原因,導致這些女工因此急性肝中毒死亡。隨後政府也進行電子業的全面勞檢,並宣導以三氯乙烷取代三氯乙烯作為去污劑[8]

 

悲劇原可避免

 

根據前述的調查報告,早在飛歌事件發生前一年,工檢會就已發現飛歌廠內有11項缺失,半年後複查時飛歌僅改善4項,且另發現在生產線上有銲錫金屬熱氣發生。第三次複查時,發現工作場地瀰漫淡藍色煙霧且通風設備失效。事件發生之後的調查亦發現工作場所內有白色煙霧,以及使用三氯乙稀、四氯乙稀。而事件爆發前一個月,飛歌公司產業工會也向工檢會檢舉廠房內廢氣及灰塵瀰漫全廠終日不散,因公司不願改善而請工檢會到廠檢查。工檢會檢查結果確實發現通風、排氣、冷氣機等設備失效,遂令飛歌公司限期改善。

 

對於飛歌廠內有多種缺失卻未改善,導致後續多名女工死亡的慘劇,讓不少勞工對電子業卻步。而政府未能積極預防問題,也引來社會呼籲改革、保障勞工安全的聲浪。為安定民心,同時考量當時針對勞工安全衛生的保護法規,散見於工廠法、工廠法施行條例、工廠檢查法及礦場法等,且工廠法對於違反安全衛生事項的工廠,僅有限期改善,除此之外別無罰則。因此,行政部門隨即於1973年底提出「職業安全衛生法」草案,隔年4月修正法案名稱,以《勞工安全衛生法》三讀通過施行[9],之後又陸續頒布「有機溶劑中毒預防規則」(19740620)、「勞工作業環境中有害物質容許濃度標準」(19740807)[10],這些法律規範成為預防職業災害、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的重要屏障。

 

今日,提及飛歌事件,我們會說這是一個促進台灣勞工安全衛生的重要關鍵,但最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女工的逝去原是可以避免,多次的廠內檢查皆已發現問題,卻沒有受到積極處理,直到重大傷亡發生才正視問題。從飛歌事件發生迄今已超過半世紀,我們是否記得這些因為經濟發展而犧牲的生命,將整個社會付出的代價銘記在心,不再重蹈覆轍?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成千上萬的女工成為工業蓬勃發展的生力軍,撐起了經濟奇蹟,卻也因此承擔產業發展過程中帶來的職業災害、職業傷病之苦果。唯有牢牢記住過去所犯的錯誤,確實執行預防與落實防護的工作,而不是等到悲慘發生後再檢討,讓勞工的安全與健康淪為空談。

 

--

[1]張晉芬,2009,《台灣女性史入門—勞動篇》,未出版。

[2]楊青矗,2017,《工廠女兒圈》,台北市:水靈文創。

[3]聯合報,19651226,飛歌電子公司 購地萬坪建廠 在淡水竹圍火車站附近 將雇員工千人以上

[4]聯合報,19721021,飛歌公司女工患怪病 工礦檢查會進行調查 曾發現該工廠抽風機轉動情況不佳

[5]為當時的勞動檢查單位,負責衛生及一般勞動條件檢查。

[6]聯合報,19721023,飛歌女工染患怪病致命 專家呼籲重視勞工安全 內政部技正王榮舫昨實地察看病因 認係裝配線去污化學溶劑散發引起

[7]聯合報,19721104,陳綺瑩因肝中毒死亡案 法醫完成初步鑑定 認係化學物質引起 檢察官昨赴三美公司工場勘查;聯合報,19721108,電子女工肝病死亡 檢察官勘工作現場 美之美幾名工人 因頭疼腹痛辭職 高雄加工區一女工染患疑似職業病

[8]臺灣省議會公報第27卷第30期,頁1202至1207

[9] 19740312,立法院公報第63卷第18期院會紀錄

[10]現更名為「勞工作業場所容許暴露標準」

 

 

 

 
 

 

 鄭筑羚


因為對工作的焦慮,開始關注勞動議題。現為職安連線工作人員。

 

 
 
喔炫!51是職安連線嘗試做的新計畫,「喔炫」來自OSH(Occupational Safe and Health),也就是職業安全與健康;51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未來專欄將於每個月第五週的週一刊出。
 
喔炫!51新系列-《職安衛考古題:本月的歷史回顧》爬梳歷史災難事故,重新檢視每個月曾發生過的職安衛事件,讓過去這些因為人們未重視職業安全與健康而付出的代價,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被遺忘,而未來不會再發生同樣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