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衛考古題:本月的歷史回顧】紙上合法,廠內違規:產業園區裡的化學風暴
2025.05.26
紙上合法,廠內違規:產業園區裡的化學風暴
文/黃怡翎
2012年5月17日晚間約莫7點50分,潮濕悶熱的天氣夾雜著間歇大雨,彰化線西鄉彰濱工業區[1]內一家從事金屬冶煉鍛鑄作業的工廠仍亮著燈光,員工正進行原料攪拌作業,硫酸滴入甲苯反應槽瞬間引發爆炸。隨著第一聲巨響,火光從廠房內竄起,之後的數小時內接連發生20多次劇烈爆炸,鋼樑、鐵皮、玻璃碎片被炸飛到處散落,整個廠區迅速陷入火海,連遠在十公里外的鹿港鎮都能看見熊熊火光。
「還以為有飛彈打過來了!」周遭被波及的其他公司員工驚魂未定地形容。爆炸的威力不僅讓數百坪的工廠面目全非,鄰近的24家公司也遭受波及,有的辦公室門窗全毀、建築結構歪斜,甚至有員工被從天而降的冷氣機擊中受傷。火勢一直到隔日清晨才得以撲滅。最終造成該工廠2人死亡,鄰近公司員工14人受傷,成為彰濱工業區自設立以來最嚴重的工業災難之一。[2][3][4]
事後的調查發現,此次發生事故的策新公司,其工廠從2012年3月開始,就私自更改生產流程,使用甲苯作為原料生產對甲苯磺酸,但從未依法申請變更登記,也沒有申報此項危險物品,甚至該廠甲苯儲存量達2萬6,000公升,超過管制量的130倍![5]
影片來源:公視新聞網
▌制度性失靈:事發前主管機關未能有效監督
案件發生後,慘烈的畫面引發社會輿論討論,監察院主動啟動調查,最後認為本起案件未能在事前的任何環節上起到預防的功效,明顯有制度性失靈,故對相關機關提起糾正。根據調查報告顯示,這起災害不僅是個別工廠的問題,更反映出整個工業安全管理體系的結構性缺失,包括:
- 管理機制缺失:各相關單位(工業局[6]、彰化縣政府、勞委會[7]等)在災害發生前3個月內,完全沒有發現工廠私自變更製程的違法行為,並且缺乏跨部門的勾稽查核機制和橫向聯繫管制機制,形成工安管理的嚴重漏洞。
- 工業局管理不力:彰濱工業區服務中心只做「輔導、服務」工作,沒有積極執行法律賦予的「調查」、「查核」職責,對進駐工廠的實際生產行為缺乏實質管理,本次發生爆炸的工廠從取得進駐許可後,工業區服務中心從未對該廠進行實質勾稽管理。
- 勞委會檢查疏失:該工廠從1997年設廠到2012年爆炸發生前的14年間,勞委會從未派員檢查,直到1999年該工廠申請變更為「其他化學製造業」時,理應已屬高風險行業,但勞委會中區勞動檢查所卻未將其納入優先檢查對象。勞委會過度依賴業者自主管理,缺乏抽檢勾稽機制。
- 各單位協調配合不足:彰化縣政府核准該工廠變更登記時,未會同工業局表示意見;工業區服務中心收到變更登記通知後,未要求工廠補辦相關環保許可程序;彰化縣消防局發現工廠儲存大量危險物品[8],但未通報其他相關單位,顯示各單位間橫向聯繫機制形同虛設。
▌產業園區制度產生的化外之地
本次事件凸顯的不只是個別廠商違法的問題,它所發生的場域在「彰濱工業區/產業園區」,這類由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所管理的產業園區或科技產業園區,以及由國科會管理的科學園區等,在行政架構上具有「跨部門共管」的特性,理應整合經濟、消防、環保、勞檢等機關的共同監督,但在現實運作中,多頭共管往往演變成無人監管的治理結果。在此次的監察院調查報告中也揭露,工業局與工業區服務中心不願承擔查核責任,只以「提供單一窗口服務」自居,把自身限定為「服務」者,而非「管制」者。在各機關間橫向聯繫無效、縱向監督亦落空的治理模式,以及在產業升級、招商投資的目的下,成為「職業安全政策的化外之地」。
事實上,該次的事件並非工業區系統性問題產生的第一起重大職災事故。我們再將時空拉到本起爆炸案發生的11年前,2001年5月18日下午1點22分,位於新竹湖口工業區[9]的福國化工廠,因反應槽在操作過程中溫度異常升高,發現異狀後緊急疏散,但約20秒後反應槽便發生嚴重爆炸,造成1名勞工死亡,175人受傷,爆炸威力波及附近59家廠商,以及43部車輛受損,成為新竹工業區自設立以來最嚴重的災害[10][11]。

2001年5月18日新竹湖口福國化工廠發生爆炸,該起事件是新竹工業區自設立以來最嚴重的一起爆炸事故。圖片來源:UDN
由於爆炸工廠使用列管的有毒致癌丙烯化學物質[12],新竹縣府緊急通告附近學校、工廠盡速疏散或關緊門窗。四天後,距離福國化工廠約一公里的湖口鄉中正國中,34名學生及3名老師出現集體頭昏、嘔吐等中毒症狀,緊急送醫,經環保人員到場勘驗證實為福國化工廠爆炸後,有毒化學物質洩漏揮發所導致[13]。爆炸發生後,監察院也向經濟部及勞委會提出糾正案,直指工業園區管理機構自我限縮於「服務功能」,且相關單位未善盡督導之職。
▌11年的輪迴:從湖口氣爆到屏東大火
當時的監察院報告便已顯示,若無法建立有效的跨機關風險查核機制,未來類似的災難恐避免。然而,11年後的策新爆炸案證明,當年的預警未有實質上改善。最令人心痛的是,再下一個11年,2023年發生屏東明揚爆炸案,造成10人死亡,111人受傷。其中危險品未申報、跨部門溝通失靈的劇本幾乎一模一樣再次上演,從湖口、到彰濱、再到屏東,我們看到的是行政縱容、監管失能與風險資訊黑箱交織而成的災難。
這些層出不窮的爆炸事故,不該只是被視為歷史新聞事件。它提醒我們,職業安全體系不只是需要更多規定來預防,更需要橫向整合與監督。當今多數國家都將攸關勞工生命與健康的職業安全衛生檢查權集中於中央政府,僅有部分勞動條件的檢查才會下放給地方政府負責。國際勞工組織(ILO)第81號公約也指出,為確保勞動檢查之專業性與獨立性,應建構由中央政府監督與管轄之勞動檢查機構。然而,在台灣,當勞檢系統隸屬於產業園區與科學園區時將產生政策目標衝突,恐使得追求經濟成長與出口產值的園區管理單位,忽略了勞工的健康與安全,導致工安保障淪為經濟發展下的犧牲品。因此,除了持續加強企業的法規落實外,產業園區與科學園區的勞動檢查權應當回歸由勞動部統一管理,才能有效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2]鐘武達、吳敏菁(2012)。〈彰濱驚爆陷火海 1死13傷〉,中國時報,5月18日,版A10。
[6]現更名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7]現更名為「勞動部」。
[8]根據該次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彰化縣消防局於100年10月18日既已發現系爭工廠增設一處公共危險物品室外儲存場,儲存3萬8,000公升之砆喃樹脂(註:閃火點為73.3℃,屬『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第3條第2項附表1規定之公共危險物品第4類易燃液體之第3石油類水溶性液體),已達管制量4,000公升之9.5倍,除未督促業者依工廠管理輔導法第21條規定,向該府申報,亦未適時通知該府建設處更新該府『公共危險物品場所列管名冊』之外,亦未發揮機關間互助精神,主動通報勞委會實施勞動檢查,致該府及該會遲至本案氣爆災害後,始分別依法對系爭工廠處以罰鍰及被動實施相關因應作為。」
[9]現更名為「經濟部新竹產業園區」。
黃怡翎
|
喔炫!51是職安連線嘗試做的新計畫,「喔炫」來自OSH(Occupational Safe and Health),也就是職業安全與健康;51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未來專欄將於每個月第五週的週一刊出。
喔炫!51新系列-《職安衛考古題:本月的歷史回顧》爬梳歷史災難事故,重新檢視每個月曾發生過的職安衛事件,讓過去這些因為人們未重視職業安全與健康而付出的代價,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被遺忘,而未來不會再發生同樣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