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時下班,錯了嗎?
準時下班,錯了嗎?
文/孫友聯
「我,要準時下班」(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一部改編自日本作家朱野歸子同名小說的連續劇,推出後即廣泛受到許多日本民眾的喜愛和共鳴,每一集都維持了相當亮麗的收視率。這是一部探討「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影集,故事主角在經歷過一場差點危及生命的意外之後,打定主意更有效率的安排工作後準時下班,並拒絕加班。而每一天準時下班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趕上一家中華料理Happy hours,享用「半價啤酒」和美味的小籠包。「比起升遷,還是吃小籠包比較幸福」,這種人生態度不是不長進,而是更懂得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比起升遷,還是吃小籠包比較幸福」,圖片來源: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
追求準時下班的勞動生活不好嗎?但對於日本的職場文化而言,卻可能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長期以來,迷信長工時就等於勤奮,公司裡總是瀰漫晚走競賽的奇怪文化,主管還沒有走員工就不敢走,或員工都還在主管也要以身作則的留下的氛圍,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過勞習慣」,不只造成組織沒有效率,同時也折損了勞工的工作熱情。這樣的職場文化似乎不是日本獨有,同樣在東亞的台灣、韓國等,在國際工時的比較上都是「名列前茅」,更導致勞工處在過勞職災的風險之中。一句:「身體是自己的,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為何要把健康葬送在工作上」,道出了過勞死悲劇發生在自己相識的人身上的心酸與感慨,工作是謀生,不是找死,沒有一份工作值得用命去交換,這是多麼簡單又卑微的要求,不是嗎?
「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職場文化,不只在日本,台灣、南韓都有這樣的問題。圖片來源:Flickr
這部超寫實連續劇中的許多橋段和對白,都會不經意撥弄著每一個上班族暗藏在內心深處對職場的無奈與不平。「為什麼公司對上班時間嚴格要求,但對下班時卻那麼的隨便」,這句話道出許多日本勞工對公司不合理工時制度的怨懟,準時上班不遲到是一種美德,但事情沒做完是個人能力問題,自動留下來加班更變成一種做功德。然而,擺放在「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氾濫的台灣職場當中,有著心照不宣的共鳴吧!上班要打卡因為遲到要懲戒處分,而事情沒有做完當然不能下班,自己義務留下來完成也是天經地義了。在台灣,勞基法第84條之1規定的「責任制工時」,往往在雇主濫用下淪為壓榨勞工的「後門條款」,但事實上所謂責任制工時的適用範圍僅限勞動部公告的行業和職種,且縱使是被指定適用,亦不代表雇主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延長工時,也不代表就永遠沒有加班費,但毫無疑問的,這已成為台灣過勞問題的主要因素。
日本許多影集都和當下政府所推動的勞工政策改革有關。為促進「工作與生活平衡」,並解決工時的問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018年推動了所謂的「勞動方式改革」,其中關於「加班工時」的改革方案,原則上規定勞工每月加班上限是45小時,但年加班上限工時則是360小時,並對違法的雇主課予更嚴厲的處分。但這次的改革受到在野黨和工會團體最反彈的是所謂的擴大「裁量勞動制」(discretionary labor system),開放在特殊情況下,特定產業在「繁忙期」每月加班上限可調整至100小時,每年加班上限則可高達720小時。工會批評,這樣的改革非但無助於改善日本社會嚴重的過勞問題,而每月加班100小時上限更是直接將「過勞死合法化」。然而,面臨因人口老化及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的日本,許多公司也必須實質有效的改善勞動條件才能留住員工,因此,減少工時和避免加班亦成為近年來企業招攬勞工的誘因,但是否能有效解決長工時問題仍有待觀察。
▲這部影集不只談加班問題,也滲入許多重要的勞動議題。圖片來源:TBS
在這部以「不加班」為核心議題的影集,也滲入許多重要的勞動議題,無疑是一部很好的勞動教育影集,其中包括職場關係、休假權益、過勞死、職權騷擾、性騷擾、公益揭弊、勞動派遣、職場霸凌,以及職場倫理等面向,劇情細膩的安排讓人不會感受到只是教條說理,而是更能深刻的理解基本的勞動權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同事們在午休時聚在一起討論什麼是職權騷擾?又什麼是性騷擾?更發生公司支援的派遣勞工遭遇顧客性騷擾之情事,最終在加害者同事勇於檢舉,而被害者公司積極反制之下得到解決。
「絕對不要做那麼一心只有工作的人,也要為自己的生活著想」、「找一個工作以外的興趣來培養,生活與工作才能平衡」,以及「不要勉強自己堅強,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完美的人」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對白,總是隨著劇情讓有共鳴的人可以停下腳步,好好思考自己要什麼樣的勞動人生。但回到現實,當整個社會的觀念不改,雇主以為「投入工時」就代表效率,忽略了「有效工時」才是勞資雙贏的良藥,在日本也好、在台灣也好,工時不當延長及過勞問題恐怕短時間內都無法有效舒緩,而這有賴於重塑扭曲的職場文化,才能達成。
「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我拒絕過勞死」,拒絕或減少加班,將讓你的勞動和生活更有尊嚴,就從改變自己的勞動生活開始吧!
▲我,準時下班!圖片來源: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
孫友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