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命運的影像

2018.10.29

 扭轉命運的影像


文/鄭筑羚



▲棉紡廠女孩,1908年。圖片來源:TIME 

 

這張由美國攝影師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所拍攝的「棉紡廠女孩」,被時代雜誌選為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百張照片之一。作為一名紀實攝影師,海因在20世紀初拍攝數百張童工的照片,揭示他們在工廠、礦坑的生活。透過海因的照片,一般大眾得以看見當時童工的處境。這些照片也同時加深了社會對童工問題的關注,進而促成了社會改革,扭轉了美國童工的命運。

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稱為「鍍金時代」(the Gilded Age),然而那個時期的日子並非如表面看來得歌舞昇平。自從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各地蓬勃發展的工業雖然帶來了經濟的快速成長,但豐收的成果並非雨露均霑。工業的成長需要源源不絕的勞動力,而且愈便宜愈好,不只是移民成為產業大軍的來源,童工也是他們重要的對象。對紡織工廠來說,童工不只有小巧靈活的手指,比成人低廉的工資與易於控制管理的特性,讓工廠更樂於僱用童工。事實上,全美第一家工廠於1790年僱用的首批工人全都是12歲以下的兒童[1]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資料,1880年10-13歲男童的勞動參與率為25%、女童為8%,1910年10-13歲男童的勞動參與率為16%、女童為8%[2]。這些被迫過早進入職場的兒童,和那些毋須分擔家計的兒童形成明顯區隔,每天工作10到12小時讓他們沒有獲得教育翻轉貧窮的機會,簡陋的廠場充滿飛揚的塵埃或棉屑,震耳的機器轟鳴聲讓他們聽不到任何警告聲音。過長的工時讓他們總是處於疲憊狀態,隨之而來的是一件又一件的職災事故。


▲1914年,15歲的Frank Wiegel已連續工作18小時,某日凌晨1點55分,
一邊工作一邊打瞌睡時,右手捲入機器而失去2根手指。圖片來源:TIME

 

童工遭受到的惡劣勞動條件與職災問題,在19世紀初期即引來一些社會改革者的關注與抗議,但要工廠摒除童工不用卻不是那麼容易,企業主立刻跳出來抗議,強調「如果不用童工就會破產」。另一方面,當時成人的工資普遍低廉,許多貧窮的工人家庭也需要多一點的薪資分擔家計,因此工人與兒童也同樣反對禁止童工,使得改革之路充滿阻礙。直到1874年,麻州一間磨坊發生大火,至少20名童工在火場中喪生,最小的孩童只有5歲,這事件震驚了美國社會,使得一些州開始限定最低工作年齡的法案以及兒童的最長工作時間,但童工的數量仍未真正減少[3]

為了獲得更多民眾支持改革,美國國家童工委員會(NCLC)於1908年僱用海因,拍攝了一系列童工的紀實影像,讓更多民眾看見這些童工所面臨的困境。對海因來說,攝影的目的是為了揭露必須被更正的錯誤。在此之前,作為中學教師的他就曾在餘暇拍攝初至美國的移民,轉職為攝影師後就開始拍攝鋼鐵工人、童工的勞動處境。為了如實呈現童工的困境,他走遍全美各地,從礦井、玻璃工廠到棉紡工廠,拍攝那些隱藏在社會大眾眼前的童工處境。



▲時代雜誌(Time)所製作的海因專題。影像來源:TIME

 

海因的照片讓一般大眾意識到童工問題,促成勞動政策的轉變。1916年美國國會通過基廷-歐文法案(Keating-Owen Act),禁止各州出售僱用童工相關工廠所生產製造的商品,包括僱用14歲以下兒童的工廠、16歲以下兒童的礦場,以及禁止14歲以下兒童在上午6點前、晚上7點之後工作或一天工作超過8小時。不過這項法案隨即在1918年被最高法院裁定違憲而宣告廢止。直到1938年通過《公平勞動者標準法案》(Fair Labor Standards Act)禁止以任何形式僱用未滿16歲的兒童從事有薪勞動,童工的權益正式獲得保障與規範。

▲海因的攝影作品深具影響力,多次被美國郵政署選製為郵票。
左圖,主題:童工改革,1998年;右圖,主題:美國攝影大師,2002年。圖片來源:USPS

 

時至今日,如百年前童工那般惡劣的勞動處境在美國已不復見,但青少年從事危險工作或過長的工時仍在發生,台灣亦是如此。雖然台灣在勞基法裡明文規定不得僱用未滿15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15歲至18歲之勞工不得從事危險性或有害性的工作,但實際上仍有一群青少年因家庭貧困或為脫離家庭暴力,為了糊口不得不成為童工,或是打著黑工,領著低於法令的薪資,從事高風險的工作與超時工作,且沒有勞保的保障(延伸閱讀:廢墟裡的少年)。這些童工或青少年工逸出了法律保障之外,如同百年前在工廠裡的那些童工命運,忍受著不合理的待遇與職災風險。

即便是勞基法規範下的青少年工,他們的勞動條件與職場安全是否獲得保障?去年(2017年)初發生在新北市的超商搶案斷掌事件,一名17歲工讀生在晚間近11點一人值班時,遭搶劫的歹徒砍斷手掌。雖然勞基法並未禁止16至18歲青少年於夜間8點工作,然而未成年的勞工是否適合一人工作?《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賦予雇主有提供安全工作場所與防範職場暴力的義務,雇主如何提供一人顧店的工讀生免於暴力事件?而青少年工作經驗少,更需要其他人的協助與指導,因此國際勞工組織在1999年通過禁止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於夜間工作,除非是在成人監督之下。

童工的問題並未消失,只是隨著產業的變遷,走入不同的行業,我們現在擁有比百年前更為完善的法令制度,如何落實以及提供更為妥適的保障,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進行的工作。

 


[1]斯萊特(Samuel S. Slater)將英國紡織技術帶到美國,他在羅德島所開設的第一家紡織工廠的首批工人是7至12歲的兒童。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muel_Slater

[2]Gratton, and Jon Moen, 2004," Immigration, Culture, and Child Labor in the United States, 1880-1920."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34(3):355-391.

[3]Michael Schuman, "History of child labor in the United States—part 2: the reform movement,"Monthly Labor Review,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January 2017, https://doi.org/10.21916/mlr.2017.2.

 

 



 
 

 

 鄭筑羚


因為對工作的焦慮,開始關注勞動議題。現為職安連線工作人員。

 

 

 

喔炫!51是職安連線嘗試做的新計畫,「喔炫」來自OSH(Occupational Safe and Health),也就是職業安全與健康;51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未來專欄將於每個月第五週的週一刊出。 
在這個專欄我們將透過書寫,從小說、戲劇、電影與動漫等媒材裡,挖掘日常生活、社會文化裡被當成背景的職安議題,轉化硬綁綁的法條政策和拗口的專有名詞,變成生活中有溫度的人事物,有時候也會來點冷知識。
專欄內容由相關領域的實務工作者、研究者撰寫,期許每月一篇的小故事,能讓大家看見百工的職業風險,以及提升對安全與健康的認知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