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卻致命的顏色
美麗卻致命的顏色
文/鄭筑羚
在電影《女王與知己》中,帶領大英帝國邁向顛峰地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在位多年看盡了王室的爭權奪利,而子女、大臣無不阿諛奉承,心愛的夫婿阿爾伯特親王早已離世30載。無人可傾訴心內話的女王,遇上來自殖民地的印度男僕,分享神秘東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與風俗習慣,為年邁的女王注入新活力,直到生命終點。
▲電影《女王與知己》裡維多利亞女王,總是一襲黑衣。圖片來源:IMDB
在片中,女王卻總是一身黑衣,自從丈夫去世後,哀傷的女王此後只以黑色喪衣寄託哀思長達40年。雖然女王的裝扮如此低調,但當時民間的衣著時尚卻是色彩繽紛,喪偶前的女王不只是帝國的掌舵者,也是時尚的領頭羊,尤其是她與阿爾伯特親王的婚禮大典,女王選擇以白色絲緞作為禮服,有別於當時流行的紅色禮服,白色婚紗令人驚豔,從此成為婚禮的不二選擇(從此改變歷史的白色禮服)。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除了殖民地遍佈全球,同時也是工業革命的鼎盛期,大量生產的紡織品,讓更多人得以親近時尚。但時尚不只是衣物的款式,更重要的是絢麗色彩,而來自動物或礦物性的染料稀少且昂貴,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衣物更加耀眼呢?科學家們從採礦和冶鍊作業過程中找到了解決之道。
19世紀人氣最旺的顏色,莫過於翡翠綠與柏金紫,在這之前,要製造出綠色必須先在藍色的染劑裡浸泡後,接著再泡到黃色的染缸中,不過受限於當時的黃色染劑並不持久,這種方式製造出來的綠色很容易就褪色。而紫色更是難得一見的顏色。當化學家在實驗室裡發現原來這些顏色可以透過人工的方式合成,人們對於色彩的追求與渴望,終於可以輕鬆滿足。不過,就像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俗諺所說的「發昏頭」(totty-all colour)所言,把所有的顏色都放在自己的衣服上,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傷害健康、甚至奪命的了。
▲穿著翡翠綠晚禮服的維多利亞女王(1855),圖片來源:RCT
當時製造出來的翡翠綠,來自「亞砷酸」或砒霜(三氧化二砷),化學家發現將鉀和砒霜混合再倒進硫酸銅的溶液中,就可以製造出美麗的綠色,讓人們難以抵抗。於是,不只是衣服,各式的包裝紙如糖果、食品、兒童玩具等,都染上了含砷的翡翠綠。砷毒不只影響消費者的健康,砷在工業使用上不受英國1851年通過的「毒藥管制新法」或是1868年通過的「砷法案」的限制,這些用來染製服飾的物質,就這樣大量地傷害工人的健康。
「砷」在19世紀時被視為是一種刺激性的毒藥,它會腐蝕物質,導致皮膚潰瘍、結痂。根據法國韋爾努瓦(Ange-Gabriel-Maxime Vernois)醫師針對人造花工作坊的調查,這些有毒的綠色粉塵讓工人的雙手與身體潰爛,女工除了食慾不振之外,也有噁心、腹痛、貧血與經常性頭痛等問題。1861年,倫敦一名19歲的人造花作坊女工臨終前吐出綠色的水、眼白發綠,早在這之前,她已病了四次,驗屍報告證實砷已到達她的胃、肝和肺。嚴重的後果終於讓大眾再也無法忽視砷綠所帶來的健康危害。
1860年代末期,比較深的藍綠色取代了翡翠綠(如礦物綠)成為砷綠的安全替代品,然而,這並不代表砷與其他有毒顏料的危害就此終結,前面提到的柏金紫,亦是同樣美麗而致命的顏色。砷綠來自砒霜,是大規模採礦和冶煉下的產品,柏金紫來自煤焦油溶液,這是來自煤礦開採過程產生的副產品。英國化學家柏金(William Henry Perkin)原本想用煤焦油合成奎寧,奎寧在殖民時期因為可治瘧疾而相當搶手,卻發現所使用的媒焦油溶液將他的衣服染成了紫色。這種紫色的原料是苯胺,又稱為苯胺紫(Mauveine),因為不易掉色,風靡了時尚界。不過,隨著時間過去,染坊工人一一出現急性或慢性的苯胺中毒,貧血、神經系統損害,有些工人則罹患了膀胱癌和睪丸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苯胺對於染坊工人的危險才廣為人知。
▲柏金於1856年合成的苯胺紫,圖片來源:CNN
無論是砷綠或是苯胺紫,在今日都有其他替代品,但這些替代品是否全都安全?我們是否又再讓另一群人成為時尚的犧牲者?只不過這些人不像過去在你我身邊,而是遠在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孟加拉。正如戴維(Alison Matthews David)在其所著的《時尚受害者》,揭開了前述那些光鮮奪目時尚背後未被正視的毒物、污染與職業傷病問題,提醒服裝衣飾的設計者,思考並製作出可以保護消費者與生產者免於傳染疾病、意外事故與化學毒物的傷害。而作為消費者,如果我們憂心於穿上毒衣,那些生產線上的製造工人更是恐懼於毒物的暴露之下,卻難以逃開。
▲時尚受害者,圖片來源:大寫出版
參考資料
鄭筑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