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死亡?還是過勞導致交通事故死亡?
2018.04.30
交通事故死亡?還是過勞導致交通事故死亡?
文/R.L.
「沒有過度勞累的事,我們都是在規定時間內的加班,懷疑的話可以查看打卡紀錄!他說他摩托車剎車不順!所以是機械事故?」
「他是剎車有問題來修理的,但我已經給他修好了,他說他要去醫院,他是不是生病了?」
「他說他非常疲倦,做醫療檢查一切正常,有建議他住院檢查,但他說工廠不能請假,好像他在工廠長時間工作!是不是過勞度勞累呢?」
「都說不是過勞了,當初他沒工作時,可是我們雇用了他的!現在是要恩將仇報嗎?」
這段對話來自近期相當熱門的日劇《UNNATURAL法醫女王》,一部圍繞著以解剖遺體的法醫為主角,在非自然死亡的屍體上尋找真正的死因,細膩的描繪每個故事過世的人與周遭的人產生了各式影響。而這段對話的背景,是敘述一位勞工駕駛車輛回家時發生交通事故身亡,對於責任歸屬的釐清,在研究所等候解剖結果時,資方、醫院與機車行老闆三方的爭辯,有沒有覺得這類對話令人憤慨?但根據劇中律師所述,在日本多數交通事故是不解剖的,畢竟車禍死因可以解釋,處理也更簡單。而在台灣警政署的資料庫統計顯示,2017年A1類交通事故數當中,機械故障僅9件,行人或乘客過失也只有65件,汽(機、慢)車駕駛人過失件數則達1,358件,當中是過勞或疲勞駕駛導致的數據幾乎無法顯現,宛若冰山下的職災黑數。
▲圖片來源:TBS
在台灣勞保局統計2016年職業疾病給付案件,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共給付68件(該項目總給付率僅24.46%,且是申請「件」數不是「人」數),細看死亡給付更僅15件。同年衛生福利部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死亡人數為20,812人,腦血管疾病人數11,846人,依國際勞工組織(ILO)於2005年的推估來看,職業原因於循環系統疾病(腦心血管疾病)的貢獻度為23%,但官方所認定因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死亡個案竟僅佔0.05%。就算2017年總給付案件提升至84件,死亡給付件數達30件,給付數據與國際資料仍有嚴重落差。對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國工時統計,我國以2,034小時排名第6,政府看不見過勞的事實,令人嘆息。
而因疲勞駕駛而導致的意外事故更令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4月23日在國道發生貨運司機因疲勞駕駛追撞,導致兩名員警與一名司機的三死慘劇,經高雄市勞工局對事業單位勞動檢查後,發現該駕駛竟從4月1日至4月22日已連續出勤22天,當中更有工作超過12小時等多項勞動基準法重大違法情形,令人對肇事駕駛也難以苛責。
▲發生於本月23日的國道死亡車禍,肇事大貨車(左)追撞停靠路肩大貨車。圖片來源:中央社
在2012年內政部警政署國道公路警察局的內部研究報告中指出,若以「未使用煞車」跡證推論「精神疲勞事故」,該項事故占全年比例3.2%,高於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析報告中的「疲勞(患病)駕駛失控」(0.5%)。但相較於國際研究,約有1到2成交通事故與疲勞駕駛有關,台灣仍有可能低估了疲勞駕駛的肇事情況,也無從做好後續追蹤管理與預防。
期盼交通主管機關能認真面對疲勞駕駛交通事故問題,包含與勞動部、職安署、警政署一同面對檢討,過勞導致交通事故影響之大眾普遍性、傷害嚴重性,都是行政機關與社會大眾難以承受的痛,而在國外無論駕駛工時制度或車輛卡片制度,都已行之有年,多機關一同介入輔導與管制,而非把問題踢給人力不足的勞檢單位與薪資重擔的勞工。
劇中過勞的勞工,他忙到下班回家,看著沉睡的家人說:「更努力多賺點錢,等他們長大能幸福生活就好了!」懇請主管機關屏除本位主義,齊力合作在這個議題上,讓勞工可以活著跟家人吃飯,而非成為家人心中只能緬懷的人。正如女主角最後所說:
「那妳為了什麼工作呢?」
「為了生存呀!」
R.L.
|
喔炫!51是職安連線嘗試做的新計畫,「喔炫」來自OSH(Occupational Safe and Health),也就是職業安全與健康;51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未來專欄將於每個月第五週的週一刊出。
在這個專欄我們將透過書寫,從小說、戲劇、電影與動漫等媒材裡,挖掘日常生活、社會文化裡被當成背景的職安議題,轉化硬綁綁的法條政策和拗口的專有名詞,變成生活中有溫度的人事物,有時候也會來點冷知識。
專欄內容由相關領域的實務工作者、研究者撰寫,期許每月一篇的小故事,能讓大家看見百工的職業風險,以及提升對安全與健康的認知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