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過勞監察】週休三日的競選承諾、勞動市場的兩極化與過勞問題
週休三日的競選承諾、勞動市場的兩極化與過勞問題
文/Michelle Jang
南韓總統大選將提前於2025年6月3日舉辦,圖為京畿道中選會工作人員檢查候選人的登記情況。圖片來源:東亞日報
▌4.5天工作制?還是4天工作制?
距離6月3日的總統提前大選只剩一個多月,執政黨與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正爭相提出各種政見。其中,有提出縮短工時的主張,例如實施每週4.5天工作制或4天工作制,目的就是要爭取像我這樣的上班族選票。
4天工作制曾在COVID-19疫情期間由歐美企業試行,並接連被一些韓國國內企業導入,一度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然而,當疫情結束、經濟衰退來臨後,那些曾推行4天工作制的企業以經濟困難為由,紛紛恢復為5天工作制,該議題也隨之悄然退場,彷彿從未存在過。
然而,隨著這項政策被列為本次總統選舉中朝野雙方候選人的重要政見之一,社會關注也再次升溫。
▌正職與非正職勞工的工時與薪資差距
根據韓國雇傭勞動部於4月29日公布的《2024年6月就業狀況調查結果》,正職勞工的月平均工時為162.2小時,較前一年減少12.3小時;非正職勞工的月平均工時為105.8小時,較前一年減少5.1小時。另一方面,正職勞工的總時薪較去年同期上升11.7%,達到27,703韓元(約19.93美元),而非正職勞工的總時薪為18,404韓元(約13.24美元),增加4.7%,漲幅甚至不到正職勞工的一半。綜上所述,正職勞工在工時減少與薪資成長方面受益明顯多於非正職勞工。對於此次調查結果,雇傭勞動部表示,去年因僱用類型而擴大的薪資差距屬於暫時現象,但專家則分析指出,這反映出韓國勞動市場僵化所導致的「二元結構」在景氣衰退下更加凸顯[1]。
▌勞動市場兩極化加劇與過勞問題
勞動市場的兩極化表現在僱用類型、薪資收入等多個面向,而工時結構的兩極化也正日益嚴重。隨著科技進步導致製造業生產流程自動化,從事簡單勞力工作的低學歷、低薪勞工逐漸面臨就業機會減少,被迫轉向兼職或臨時性工作,陷入就業不穩定與經濟困難之中。相對地,高學歷、高薪的勞工多集中於科技、金融、醫療、法律等專業服務產業,卻又面臨過重工作量與長工時所帶來的過勞死風險[2]。
根據韓國統計廳於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去年兼職勞工人數為881萬人,佔全體就業人口2857.6萬人的30.8%。同一期間,每週工作未滿17小時的兼職人數比2013年增加了10.2%,達到250萬人。其中每週工時未滿15小時者被歸類為「極短工時勞工」,不適用《勞動基準法》中的週休津貼、年假與退休金等規定,也無需加入就業保險、健保或國民年金,僅適用職災保險。諷刺的是,即使是極短工時勞工,也同樣面臨過勞問題。對於極短工時勞工來說,由於單一工作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他們往往需同時從事兩到三份工作,最終導致整體過勞[3]。
另一方面,執政黨於去年11月提出的《半導體特別法》旨在強化國內半導體產業競爭力、支持創新成長。然而,該法案中包含將半導體研發人員排除於每週52工時上限與加班費規範的條文,遭到公民社會與勞工團體強烈批評,認為這是為降低企業人力成本而設的「例外條款」,將助長過勞死。
數十個勞工、公民團體在今年2月10的於韓國國會前召開記者,呼籲《半導體特別法》、停止延長工時。圖片來源:韓國金屬工人工會
那麼,在物流與外送平台產業日漸擴大的「固定夜間工作」問題又該如何看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夜班工作被列為第二級致癌物,對勞工身心健康的傷害極為明顯。然而,許多臨時工仍因經濟因素被迫進行夜間工作,而目前法律上仍未對夜間工作做出具體限制[4]。
▌推動4天工作制前應先解決的問題
迄今為止,政治人物對上述勞動議題幾乎沒有做出回應;如今在總統大選前一個月,他們卻紛紛提出實施4.5天或4天工作制的政見,作為解決長工時問題的承諾,讓人感覺這不過是為了拉票而提出的華麗政見,實在令人失望。當然,從長遠來看,逐步將工時縮減至OECD平均水準是必要的。然而,在討論4天工作制之前,難道不應該先多方面檢視目前勞動市場的兩極化與零碎化問題,並一步步努力加以解決嗎?在當前情況下,若倉促推動4天工作制,反而令人擔心會加劇既有的勞動市場結構分化與不平等。畢竟,許多勞工至今連5天工作制的基本保障都無法真正享有,一旦4天工作制上路,他們很可能再次被排除在外,這一點幾乎是顯而易見的。
(作者Michelle Jang為韓國勞動安全保健研究所成員)
--
[1] 崔藝彬,2025.04.29,薪資增加、工時減少...只有正職勞工可以享受
[2] 2024.10.14,工時兩極化與4天工作制的問題,《參與與創新》
[3] 劉尚哲,2025.03.20,極短工時的分割兼職,每日勞工新聞
2025.02.03,我每天工作 2.83 小時」...... 短期勞工的沼澤,《金剛日報》
[4] 2025.01.09,每 10 位物流中心夜班員工中就有 7 位「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每日勞工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