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過勞監察】韓國物流業的過勞只會每況愈下
韓國物流業的過勞只會每況愈下
文/於清熙(Yu Cheong-hee)
在酷澎物流中心工作的一名20多歲作業員,下班後因過勞猝死、一名快遞員在奔跑派送優惠券時過勞身亡,以及2020年因COVID-19導致快遞業務量激增而死亡的八名物流配送員,這些案例皆被認定為工傷事故。而在2021年,又有六名物流配送員因過勞去世。這些數據顯示了韓國物流業過勞問題的嚴重性。然而,物流中心的勞工依然在高勞動強度和惡劣的工作環境下日以繼夜地工作。韓國最大的快遞公司CJ大韓通運物流(以下簡稱CJ物流)已宣布自2025年起開始全年無休,每週7天配送。2025年伊始,物流業勞工的健康與生命將更難獲得保障。
2024年10月,在CJ物流宣布全年無休政策後,工會在其公司前抗議。圖片來源:참여와혁신
倉儲中心的夜班工作對勞工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倉儲中心是消費者訂購的商品被集中、按區域分類並發貨的場所。隨著網購市場的快速擴張,許多勞工以臨時工或合約工的身分不分晝夜地在倉儲工作。物流中心的夜班工人每月有20天以上需要通宵工作。
根據韓國勞動安全保健研究所(KILSH)和韓國公共服務與運輸工會共同進行的《物流中心固定夜班工人的工作環境與健康狀況》研究,夜班工人普遍認為夜間工作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在270名受訪者中,占69.2%),但願意轉為白班的人僅41.4%,其中67.5%表示主要原因是擔心工資降低。此外,許多勞工自從開始夜班工作後出現健康問題,其中44.1%報告有睡眠障礙。當被問及工作強度時,勞工形容其費力程度「如同快步行走一樣吃力」(平均柏格指數為14.33[1]),並希望勞動強度能降低至目前的61.78%。
在韓國幾乎沒有針對夜班工作的法規,因此應該設立限制連續夜班工作的規定,保障夜班工人有權因健康理由申請轉為日班,並確保適當的休息時間與休息區域,同時降低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應減少或消除夜間工作,並提升日班的薪資水準,讓勞工能夠僅靠日班工作獲得足夠的生活工資,從而有選擇日班工作的權利。此外,應該增加正職員工的聘用,而非依賴臨時工或派遣工。要改變當前的勞動環境,社會應對物流業施加壓力,同時促使物流產業進行自我規範,打造一個不再將夜班勞動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
一家保證全年無休配送的物流公司
2025年即將迎來的一項重大變化是CJ物流推出的每週7天配送系統「Maeil One(每日送達)」。此前,週日和國定假日都不會配送家戶包裹,但從2025年起,CJ物流將全年無休,讓商品每天都能送達。
CJ物流雖然與貨運工會(Taekbae Union)協商達成了每週5天工作制,但目前物流配送員的工作時數為每週60小時、工作6天。如果快遞服務擴展到7天配送,但物流配送員只工作5天,勞動強度真的會降低嗎?新制度將採取「4人輪班制」,即4名司機為一組,每隔一週工作5天、每週日和週一由2名司機負責配送、2名司機休息。然而,這也意味著每週日與週一,僅有一名司機要負責原本由四名司機共同配送的區域,導致勞動強度進一步增加。此外,缺乏明確的增聘人力計畫,卻強行推動5天工作制,這是一個嚴重問題。這也讓勞工擔心,如果拒絕加班,可能會遭受公司處罰。CJ物流此舉,顯然是為了追趕酷澎早已實行的全年無休配送服務,但CJ物流並未充分考慮勞工的過勞風險與健康問題。
新的一年,過勞加劇—是時候踩下剎車了
為何韓國社會不是在討論如何減少過勞、縮短工時,而是在推動延長工時、加重勞動強度?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後,我們目睹了太多物流配送員因為網購與宅配業務激增而過勞死亡的案例,難道我們不應該停止這種變相逼迫勞工加班的制度嗎?一個能夠保護勞工免於夜班工作而過勞的社會,應從揭露24小時社會帶來的不合理勞動環境開始,引發更多社會討論,讓人們意識到勞動條件的惡化與勞工健康的危機,並推動真正的改革。
(作者於清熙任職於韓國勞動安全保健研究所)
--
[1]譯注:Borg index,即柏格自覺努力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 RPE Scale),由瑞典學者Gunnar Borg發展出來的評估方式,RPE Scale 包含了6至20的分數等第:6分為一點也不費力、7分為非常非常輕鬆、9分為非常輕鬆、11分為輕鬆、13分為有點吃力、15分為吃力、17分為非常吃力以及19分為非常非常吃力。參考資料來源:潘郁凱,2017,〈運動訓練量的監控方式〉,《競技運動》第19卷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