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工時的迷思
2014.10.05
文/鄭雅文
「平均數」這個概念,對於我們在討論工時議題時,幫助其實有限。有些勞動者做到天昏地暗、精疲力竭,可是也有些人可以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蜻蜓點水地體驗working stay。如此一來,全體就業者平均下來的工時數,無法讓我們精準地掌握工時分布以及兩極化的趨勢。
「平均數」這個概念,對於我們在討論工時議題時,幫助其實有限。有些勞動者做到天昏地暗、精疲力竭,可是也有些人可以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蜻蜓點水地體驗working stay。如此一來,全體就業者平均下來的工時數,無法讓我們精準地掌握工時分布以及兩極化的趨勢。
看看勞動部發表的國際工時比較圖,可以發現這10年來,各國的工時都呈現略微下降的趨勢。不過,如果看另一張圖,我們找出「長工時受僱者」(一週勞動時間49小時以上)來分析,會發現比例並沒有明顯下降,有些國家(如荷蘭),長工時工作者的比例還有上升趨勢。
有些研究提醒,許多國家長時間工作者的比例持平或增加,但同時短時間勞動者的比例逐步成長,呈現低度就業與超時工作並存的挑戰。遑論各國工時調查與測量多半無法完整納入待命時間、加班工時、工作時間休息狀況,無法切實反應工作者勞動處境的限制。
工時統計如何分析、詮釋與呈現,是我們在剖析工時議題時一定要謹慎掌握的關鍵。
圖一來源: 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102年) http://bit.ly/1rc2cyi
圖二來源: 職業,病了嗎?(2013) 第365頁,群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