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過勞監察】看不見的女性過勞
看不見的女性過勞
文/黃怡翎
五月,是母親的節日,許多國家都將母親節定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以感謝母親的辛苦與偉大。然而母親節才剛過,但現今社會卻有越來越多女人選擇不當母親。
日前美國中情局(CIA)公布全球227個國家與地區「2021年總和生育率(fertility rate)預測數據」,生育率倒數五名分別為香港、澳門、新加坡、南韓,台灣則是預測生育率最低國家的冠軍,預測15到45歲的育齡婦女平均每人只會生1.07人。事實上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2020年台灣出生人口數創新低,且首度呈現負成長,死亡人口數超過出生人口數,低生育率問題已成為國安危機。
為何台灣的女人不想生呢?
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盤根錯節,包括傳統性別角色及母職的壓力、國家托育政策的資源投入等各種因素。在職場方面,根據上個月一份由求職網站做的問卷「職場媽媽疲憊指數與母親節願望調查」[1]發現,需同時處理公事及家事的「職場媽媽」,平均每天工作時間為10.6小時,但其中有20.7%的媽媽,其每日工時在12小時以上,恐面臨過勞風險。
而這些職場媽媽自評目前的「生活疲憊指數」,平均落在77.3分(滿分100分),其中有15.1%,自認疲勞指數達到100分的狀態,甚至有92.7%的職場媽媽表示,「曾有過」想要離家喘息一下的念頭。這些職場媽媽慘狀,恐怕反映出女性在職場與家庭兩頭燒的處境,使得許多女性不敢生、不想生。
看不見的女性過勞
但若進一步看目前台灣勞保核發過勞的案件數(職業引起的腦心血管疾病),卻發現10年來共核發通過757個案件中,僅80件為女性,佔全體比例10.6%,每年的案件數幾乎都為個位數。如此懸殊的性別比例,難道女性比較不過勞嗎?事實上是──女性的過勞常不被看見。
若再考量女性因傳統照顧責任等,產生提早退離職場的前提來看,女性在50歲以前因心臟疾病死亡的人數,佔所有女性死於心臟疾病人數的比例僅剩3.05%。也就是說在工作年齡期間,由於女性受女性荷爾蒙的保護,較不會罹患心臟疾病。因此反映在過勞疾病的統計數字上也明顯偏低。
在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團隊所進行的「台灣受僱者疲勞的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3]研究發現,25-65歲受僱者中,一般疲勞平均值為男性為33.9,女性為36.6,工作疲勞平均值男性為27.9,女性為29.2,皆高於男性。再以年齡做交叉分析,在每一個年齡級距中,一般疲勞與工作疲勞的平均值女性都高於男性,其中一般疲勞以35-45歲的女性疲勞感最重,平均值達37.7,工作疲勞部分則是25-35歲的女性疲勞感最重,平均值達30.4。
雖然不論是在前述的研究或調查問卷中都顯示出女性的疲勞感較男性重,但研究團隊中的鄭雅文教授也指出,女性容易出現的過勞傷害與男性不同,男性好發腦心血管疾病,女性過勞則常呈現在下背痛、肩頸痠痛等肌肉骨骼傷害,或是憂鬱等心理疾病。
但由於肌肉骨骼疾病的相關職業病認定,皆以負重工作或反覆動作為依據,而精神疾病的認定上亦相當嚴格,至今每年也僅個位數字的案件得以通過職業病的認定。因此女性過勞問題因未能具體呈現在職業傷病的統計數字上而常常遭到忽略。因過勞伴隨而來的肌肉酸痛、憂鬱症等相關疾病,都恐將歸因於個人。未能看到女性在工作家庭兩頭燒的過勞處境,女性過勞的問題將會更趨惡化。
(作者黃怡翎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原文載於東亞過勞監察 KWEA
[1] 由yes123求職網於2021年4月15日到4月29日,以網路問卷進行抽樣,調查有工作、且育有子女的女性會員,有效問卷共1,182份,信心水準為95%,誤差值為正負2.85%。(報導原文)
[2] 衛生福利部統計專區 https://dep.mohw.gov.tw/dos/lp-1720-113-xCat-2.html
[3] 張晏蓉、葉婉榆、陳春萬、陳秋蓉、石東生、鄭雅文(2007),台灣受僱者疲勞的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6(1):75-87。(文章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