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社會的過勞危害

2015.08.14

 
 
 
文/黃怡翎
 
勞動部剛舉行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勞工原本期盼可以有機會調薪,沒想到,會議結論是暫時不予調整,待11月視經濟表現狀況再行討論,由於有關基本工資調整的審議基準並未有明確的依據及公式計算,使得基本工資數額往往成為政治角力的結果,並非回歸到勞工生活所必需的最低基準計算,早為外界詬病。如今調薪不成,此舉不僅打臉執政黨鼓動「全民加薪」風潮,無助翻轉台灣勞工長期「低薪化」的現象,也加劇職場的過勞困境。

從各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佔比分析中,可以發現台灣「低薪化」的現象。根據文化大學勞工系副教授李健鴻的研究資料,台灣的受僱勞工報酬佔GDP的比重只有46.1%,與OECD的32會員國相較,名列第28名。台灣勞工的薪水佔GDP的比重其實是偏低,在OECD國家中,屬於「後段班」。

不僅如此,台灣企業盈餘逐年增長,但卻未合理反映在薪資分配上。根據李健鴻的另一份研究資料分析發現,1990年台灣的受僱勞工報酬佔GDP比重為51.71%,逐年遞減,到了2013年已降至44.65%;但反觀營業盈餘佔GDP的比重趨勢則是逐年攀升,由1990年的29.62%,提升至2013年的33.45%。

學者的研究資料,說明了低薪化台灣的現象,也點出擴大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從職業安全衛生的角度來看,低薪化的結構更會加劇職場過勞現象惡化。

根據2012年勞保統計資料顯示,該年度通過勞保職業病認定的過勞案件數共有92人,而其中有19人的投保薪資未達兩萬元,佔20.7%,而投保薪資未超過兩萬三千元者,則共有31人,高達三分之一以上,顯示過勞的發生有相當比例屬於「低薪族」。

近年來,台灣的薪資水準不斷下降,但物價指數卻一直上漲,實質薪資不斷縮水,低薪化的問題影響國人的生計,造成產業結構升級困難,連帶促使過勞問題加劇。

勞動部自2000年起,每年進行「職類別薪資調查」,大學生或專科畢業生的起薪,不升反減,苦稱自己是「青貧族」。2013年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初任起薪為2萬6915元,相較於13年前調查2萬8016元,足足縮水了1101元;而專科學歷畢業減少幅度更大,從13年前起薪2萬5119元,降到了2萬3890元,縮水1229元。

為了因應低薪社會,勞工只好用加班來換取足夠的薪資

我國年總工時在國際排名已是數一數二,加班現象相當普遍。按照勞動部2014年的加班統計資料顯示,勞工最近1年內的日工時超過12小時者(已屬違法超時工作)達14.9%,而加班主要原因中,有7.3%的人表示為賺加班費或為了考績、升遷或績效獎金,此因素又與薪水高低成正相關,亦即薪水越低者,為賺加班費或獎金而加班者較多。

此外,在前述的違法超時工作者(勞工最近1年內的日工時超過12小時),若從薪資結構分析發現,薪資未滿19047元(當年的最低薪資)的「低薪族」中,13.6%的人是為賺加班費、升遷和績效獎金等因素加班,明顯也高於其他薪等,低薪者拚命加班幾乎成了宿命。

除了加班增加之外,低薪化的惡果,亦使職場出現許多兼差族。根據人力銀行統計,2007年兼差求職人數4萬千人,2013年則已超過7萬6千人。依人力銀行評估,職場上每10個人中,就有超過1人是「多工族」,其中最大宗的理由都是「正職薪水不夠用」。勞動部的統計也顯示,在2014年有61萬4千就業者另找工作,想另找工作的原因包括「想換工作」、「想增加額外工作」,其中低薪者(薪資未達3萬元)就佔了62.2%。

我們曾經訪談過不少低薪底層勞工,深刻低薪勞工的困境,因為經濟壓力,造成勞工疲於奔命,四處兼差貼補家用。一名曾在政府機關裡擔任派遣的清潔工,每月薪資僅能領到一萬多元,她一人單親撫養當時還就讀大學的兒子,為了負擔家計,只好另外打工謀生。她每天凌晨就出門,早上6點到下午4點擔任清潔工,下班之後,又要趕到連鎖速食店打工,領著最低工資的時薪,勉強維持生活。由於工作過於疲累,有一天,她在速食店的廚房摔倒,摔破了頭,住院好幾天,最後只好辭掉速食店工作。

但因經濟壓力並未減輕,除了原來的清潔工作之外,她到處撿拾廢紙、保特瓶,賣錢貼補家用,有時候得忙到深夜,睡不到一兩個鐘頭又得出門打掃。由於她年紀大了,加上長期的清潔工作與回收,雙手因此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只能被迫離職開刀休養。

這樣類似的故事,不斷在大街小巷重演,反映兼差族艱辛度日。由於兼差族遊走在不同工作之間,一旦發生過勞疾病,因為工時分散在各個工作,但過勞的認定僅會採計一份主要工作,常常出現認定困難,也難以歸責於單一雇主身上,勞工必須自行承擔所有的健康風險,此外,因長期疲勞的結果,更容易產生其他職災的風險,保障更加不足。

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曾說:「低薪是國恥」,事實上,低薪更助長了過勞的危害,犧牲的是勞工的身心健康,其實惟有勞工擁有好的健康與生活的平衡,才能更有生產力與創造力,進而帶動企業的提升。台灣要擺脫血汗過勞之島的惡名,解決低薪問題是其中一步。
(本文作者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原文載於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