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衛全視角/法律x醫學x性別x公衛】長工時、夜班與壓力:職場如何偷走你的心與腦?職場壓力下的隱形殺手

2025.10.07

長工時、夜班與壓力:職場如何偷走你的心與腦?職場壓力下的隱形殺手 

 

文/楊鎮誠

 

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腦心血管疾病,向來被認為與「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個人健康因子息息相關。然而,醫學研究與國際經驗指出,職場中的工作負荷、環境壓力及不良的工作型態,也可能成為推動疾病惡化的隱形推手。以下,將從四個面向解析哪些工作問題會增加腦心血管疾病風險。

 

一、長時間工作與加班:慢性疲勞的累積效應

 

現代職場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超時工作。依據我國職業病認定指引,若勞工在發病前一個月的加班超過100小時,或在發病前二至六個月的平均加班超過80小時,即被認為與疾病發生高度相關。


長時間工作會導致自主神經失衡、血壓持續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尤其是沒有充分休息的持續性加班,更容易造成「長期蓄積疲勞」,使原本的動脈硬化或高血壓惡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猝死案例,往往發生在長時間工時或年度繁忙期。

 

二、輪班與夜班:生理時鐘的破壞者

 

醫護人員、工廠輪班工、警消與運輸業,是最典型的輪班勞動族群。研究顯示,輪班或夜班工作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日班者高出許多。


原因在於夜班打亂了生理時鐘,導致交感神經長期亢奮、睡眠品質下降、荷爾蒙分泌失調,進一步影響血壓與血糖控制。當這種不規律作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將大幅增加腦中風與冠心症的發生率。

 

此外,夜班工作者常伴隨高咖啡因攝取、吸菸、宵夜等不良生活習慣,這些都會加速心血管負擔。

 

三、精神緊張與突發事件:隱藏的急性誘因

 

除了長期的慢性勞累,短時間內的強烈精神壓力,也可能瞬間促發腦心血管疾病。指引中特別列舉「異常事件」作為高風險因子,例如突如其來的重大事故、天災火災、責任歸咎或嚴重勞資爭議等。


這些事件可能造成血壓急遽升高、血管痙攣或心律不整,進而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臨床上常見的案例包括:員工在遭遇重大財務失誤或工安事故後,於24小時內發病。

 

四、惡劣工作環境與經常出差:額外的外在負荷

 

職場不僅有時間壓力,也有環境壓力。以下幾種情況,均可能加速心血管疾病發作:

 

  1. 高溫或低溫環境:在烈日下工作或寒冷環境中未適當保暖,容易造成血壓波動與心臟負荷增加。

  2. 噪音與時差:長期暴露於超過80分貝的噪音,或頻繁海外出差造成的時差,都會影響自律神經調節與睡眠品質。

  3. 經常性出差:長途交通、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會使身體難以恢復疲勞。

這些因素看似外在環境,但對於原本已有三高、動脈硬化或家族病史的人來說,卻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結語:職場健康需要系統性守護

 

腦心血管疾病不再只是「年紀大才會得」或「三高患者才要注意」的疾病。長工時、夜班制、精神緊繃以及惡劣環境,都是現代職場常見的隱形風險因子。根據國際勞工組織與多國研究,職業因素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貢獻度可能高達兩成以上。

 

因此,預防不僅靠個人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的習慣,更需要企業與制度支持,包括:合理工時、健康輪班設計、職場健康促進計畫,以及及時的醫療與心理協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降低腦心血管疾病對勞工與社會的沉重負擔。

 

 

 
 

 

 楊鎮誠


楊鎮誠醫師為現任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擁有職業傷病診斷治療、職災職能復健與勞工健康服務實務專長,深耕職業醫學與職場心理健康領域,積極推展整合式照護,致力溫暖、有力且科學的勞工健康照護系統。

 

 

 
 
「職安衛全視角/法律 x 醫學 x 性別 x 勞動」專欄,從多種面向切入工作與職場:法規與具體案例的專業解析、醫療現場的診療觀察、融入性別觀點的職場分析與職安衛的政策建議等。透過更全面、深入的分析與觀點,帶大家以不同的角度來看職業安全與健康,提升對勞動權益的認識和保障,以促進平等、安全的職場環境。

專欄每個月定期出刊一次,分別由法律、醫學、性別、勞動等領域的專家輪流撰寫。歡迎訂閱職安連線電子報,以收到最新文章。(點我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