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衛全視角/法律 x 醫學 x 性別 x 勞動】產業變遷下的塵肺症
產業變遷下的塵肺症
塵肺症泛指粉塵暴露導致的肺部纖維化病變,依據粉塵類型,有煤肺症、矽肺症、石綿肺症、綿肺症、硬金屬肺病等分類。患者通常在粉塵暴露多年後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疲勞等症狀,並常併發感染性肺部疾病、肺氣腫等疾病。
臺灣在工業化初期礦業發達。至1990年代,大批退休礦工出現的塵肺症曾是最主要的職業病類型。隨著產業變遷,礦業榮景不在,但塵肺症卻依舊存在,以各種樣貌出現在許多產業,至今仍是臺灣重要的職業病類型。
其中,石綿粉塵不僅會導致肺部纖維化病變也具致癌性,近年來受到社會關注,政府也於2018年全面禁用石綿,但是老舊建物的石綿建材在風化、拆除、廢棄物處理過程,仍帶來粉塵健康危害。最近颱風過後,南部地區房舍破損造成石綿廢棄物大量增加,便是亟需關注的環境與職業健康問題。
游離二氧化矽粉塵導致的矽肺症,亦是常見的職業病。二氧化矽是大自然岩石與海砂的主要成分,在開採、鑽研、攪拌等過程會出現二氧化矽粉塵。高暴露風險作業包括打石、刨路、營造、石材加工、噴砂、打磨等。當粉塵控制不當、空間通風不佳,或是個人防護裝備不足,就容易導致勞工吸入二氧化矽粉塵而造成矽肺症。
特別需注意的是,人造石相關產業的「加速型矽肺症」病例,近年來在歐美國家快速增加。人造石製造過程中,需先將石頭打碎並研磨成石粉,再加入顏料、樹脂與其他結合劑,高壓製成石板,常用於廚房衛浴檯面。在製作、裁切、安裝人造石過程,均可能散逸出細微的粉塵。醫學研究指出,人造石粉塵引起的矽肺症病程發展快速,往往暴露數年後便造成嚴重的肺部傷害,且發病之後的醫療治療效果有限。由於病例眾多,人造石產業的矽肺症問題在許多國家引起關注,澳洲甚至在2024年七月首開全球先例,宣布全部禁用人造石。
澳洲政府宣布自2024年7月1日起禁止人造石加工。圖片來源:ABC NEWS
在臺灣,第一件與人造石相關的加速型矽肺症病例,在2019年由台北仁濟醫院胸腔科索任醫師發表。此案例為一位三十歲的年輕勞工,工作約八年即發病並在接受肺部移植之後仍不幸過世。此案受到職業醫學界重視,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主管部門亦高度關注,立即針對人造石產業制訂作業指引,積極進行教育宣導,也輔導事業單位進行製程的工程改善,並提供個人防護具、健康檢查等補助經費。然而作業現場的雇主與勞工是否重視此問題?是否落實粉塵控制?這是塵肺症防治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
在雇主端,許多建材與營造相關產業屬中小型甚至微型公司,在市場競爭壓力之下,為了節省經費而導致安全防護措施不足。在勞工端,自身不重視、缺乏知識與資訊,更重要的是迫於生計或權力弱勢而無法拒絕不安全的作業環境,可能是導致職業傷病風險的因素。如何回應塵肺症與所有職業傷病的社會不平等問題,需要更多社會文化層面的探究,以瞭解勞工及雇主的知識、態度、行為,以及結構性的誘因與阻力機制。此外,公民社會也需要關注並發展積極的社會行動,以監督政府與業者在保護勞工健康責任的落實狀況。
(本文作者魏怡平為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生、鄭雅文為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專欄每個月定期出刊一次,分別由法律、醫學、性別、勞動等領域的專家輪流撰寫。歡迎訂閱職安連線電子報,以收到最新文章。(點我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