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衛全視角/法律x醫學x性別x公衛】以勞工為中心的職業傷病整合式照護:從醫療到政策的實踐與啟發
以勞工為中心的職業傷病整合式照護:從醫療到政策的實踐與啟發
在台灣,每年數以萬計的勞工面臨職業傷病風險,他們的健康與工作能力,不僅影響個人與家庭生活,更牽動整體社會與產業的永續發展。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單一科別、片段式的醫療服務已難以應對勞工在「診斷—治療—復能—復工—預防」的多面需求。從職業醫學的視角來看,建立以勞工為中心、全人整合、多專業合作的照護模式,已是時勢所趨。
▌從需求出發:職災勞工的挑戰與痛點
以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為例,地處南高雄重工業區,在地勞工族群高達八萬餘人。這些第一線的工作者,若不幸遭遇職業傷病,往往不只要面對身體上的創傷,還得承受就醫困難、職災申報繁瑣、復工規劃不足等多重挑戰。傳統醫療體系較常著眼於疾病本身,但勞工的需求遠不僅於此。他們更需要的是整合式的持續支持,以及橫跨醫療、復健、心理與社會層面的整合性協助。
▌創新模式:小港經驗的八大整合亮點
小港醫院於2022年成立「職業傷病診治整合服務中心」,整合專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等九大職類,落實「一條龍照護」與「即時介入」。我們以資訊系統主動篩選潛在職災個案,透過「綠色通道」協助病患迅速完成診療;利用精密儀器進行工作能力科學化測定,提供客製化復健計畫;搭配LINE@ 24小時智能諮詢,跨機構轉介勞保、法律、心理資源;更深入偏鄉,啟動台東門診與視訊服務,讓弱勢勞工也能就近獲得專業照護。三年以來,我們已服務超過2,000位職災病友,半年內職災勞工成功復工的比率達近八成,獲得國內外肯定。
▌政策倡議:職業醫學專責照護體系的建構
臨床實證顯示,職災勞工的復原與職能重建,需仰賴醫療、保險、社福、勞政的多方整合,應從政策上建構專責醫療體系與資源通道。這些成果不僅反映醫療團隊的努力,也彰顯整合照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然而,若要將這樣的模式普遍推廣,仍需從制度面給予更多彈性與支持。當前政府雖已有認證專責醫院制度,但部分地區資源仍有限,勞工在第一線的支持往往不足。因此,我們誠摯呼籲:
- 強化制度與標準流程的建立:讓每一位勞工在遭遇職災時,能有一套明確且可依循的診斷、治療與復工流程。
- 推動科技輔助辨識與追蹤:讓醫療團隊可及早辨識並追蹤疑似職災個案,提高照護效率。
- 落實區域照護網絡佈建:鼓勵更多在地醫療機構投入職業傷病照護服務,實現資源的公平與可近。
▌回歸初心:勞工健康是永續社會的根基
職業醫學不只是治療職災,更是社會正義的實踐。每一位傷病勞工背後,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期待與產業的發展動能。我們期盼透過整合照護的實踐,翻轉「病後補救」為「全程陪伴」,讓每一位勞工在最需要的時刻,得到最即時、最溫暖的支持。
「職災勞工不漏接,溫暖照護要及時」不僅是行醫者的承諾,也是所有職業醫學工作者的共同使命。未來,期盼有更多醫療體系投入這場勞工健康照護革新之路,與政策攜手,真正打造一個讓勞工能安心工作、安心生活的職場與社會。
楊鎮誠醫師為現任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擁有職業傷病診斷治療、職災職能復健與勞工健康服務實務專長,深耕職業醫學與職場心理健康領域,積極推展整合式照護,致力溫暖、有力且科學的勞工健康照護系統。
|
專欄每個月定期出刊一次,分別由法律、醫學、性別、勞動等領域的專家輪流撰寫。歡迎訂閱職安連線電子報,以收到最新文章。(點我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