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艇王國下的職業健康危害

2016.03.18
 

文/鄭雅文、黃怡翎

 
「2016年台灣國際遊艇展」日前在高雄展覽館盛大舉辦,為期四天的展覽吸引非常多人關注,現任副總統吳敦義、新任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與高雄市長陳菊更於開幕儀式上共同宣示,要在高雄建立國際遊艇製造業重鎮,並強調遊艇業的精緻化與客製化,是台灣經濟轉型的契機。

由於台灣的氣候溫度與濕度,皆利於遊艇的製造環境,再加以技術的成熟精湛,讓台灣2015年在全世界的遊艇製造業當中排名第六位,亦是亞洲第一,當年大型遊艇產業出口產值約達1.8億美元。造船業的高產值收益,讓政府莫不積極推動發展。然而,在追求光鮮的產值數字全力拼經濟之餘,更別忘了遊艇業所帶來的職業健康危害。

根據勞動部勞動與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於2011年出版的研究報告「遊艇製造業勞工健康危害評估研究」指出,遊艇的主體是「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iber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 ,FRP),在製造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玻璃纖維粉塵暴露,與苯乙烯、塑化劑及各種複雜的毒性化學物質暴露。根據國外報告發現,遊艇製造過程中使用的 FRP製程,會造成急性呼吸道疾病、皮膚炎、中樞與周邊神經功能受損等疾病。

尤其FRP製程中使用量相當大的苯乙烯,已知具有神經毒性,除了會刺激眼睛與皮膚粘膜之外,也會產生耳毒性、腎毒性、肝毒性,短期暴露會造成工作者產生噁心、疲勞、頭痛、失去協調、肌肉無力等症狀,中長期暴露則會造成辨色力、聽力、動眼反射及小腦平衡功能受損。過去研究亦顯示,孕婦若暴露於苯乙烯會有流產風險。除此之外,在製造過程中,由於接觸的有害化學物質眾多,亦有致癌風險。

過去,高雄曾是國際拆船重鎮。在1969年到1988年間,全世界的廢棄油輪船艦有65%被運送來台灣處理,拆解後的廢鋼廢鐵成為煉鋼原料,成為當時拼經濟的原料之一,但拆船業造成的大規模環境污染、職災與職業傷病,卻是當地居民與勞動階層至今仍在承受的痛,包括造船業工作者因曾大量暴露於致癌物質石綿,使得許多勞工因此罹患肺癌、間皮瘤(mesothelioma)等疾病。但更諷刺的是,即使在國際研究上已證實相關疾病與石綿的因果關係,石綿相關疾病也成為許多先進國家職災補償中最重要的職業病,反觀台灣在石綿職業病的認定案件卻微乎其微,勞工安全與保障嚴重遭忽視。

由古鑑今,當年拆船業種下的苦果至今未解,如今再發展造船業,切勿再重蹈覆轍。因此,我們呼籲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偏廢勞工保障,經濟發展的果實不應以犧牲勞工健康安全做為代價,政府應進一步提出職業健康危害的預防措施,這亦是創新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唯有打造安全健康友善的職場環境,才能真正擺脫血汗經濟,邁向真正的公平經濟社會。

(作者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理事長、執行長)


原文載於自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