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新僱傭關係下的職安挑戰
疫情過後,新僱傭關係下的職安挑戰
文/張烽益
新冠肺炎的疫情,因為人的移動自由受到限制或禁止,也因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禁止群聚,導致航空、旅遊、餐飲、電影院等產業都受到影響,而歐美某些國家因為全面封城達數個月,更導致經濟活動幾乎全面停擺。企業面對此一無法掌控的因素,紛紛與勞工協議減班休息,降低人事成本。
在封城禁令下,歐美各國經濟活動幾乎停擺,圖為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根據勞動部五月中的統計,共有1,189家企業、21,067人減班休息,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失業率則是從三月的3.72%升高到四月的4.03%,是七年來的新高。另外,就業保險的初次認定失業給付件數,也從三月份9,001件,上升到四月份的9,550件,比起去年同期增加了33%。
顯示今年初疫情剛爆發,企業以減班休息因應,不過到了四月份,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因無法支撐下去,而採取歇業或裁員的方式解除僱傭關係,導致不管是失業率與請領失業給付人數都紛紛上升。
疫情將助長非典僱用
這次疫情的爆發,由於台灣處理得宜,並未實施完全禁止外出的封城禁令,因此經濟與社交活動還是持續進行,不過,除了某些因外國觀光客無法來台的相關行業造成很大的影響,其他行業多半以撐待變,與員工協議減班休息,等待景氣回復。不過,把正職員工變成部分工時的兼職工,或是轉變成定期契約或人力派遣等等非典型僱用,是很有可能出現的。
台灣在2009年因金融風暴失業率達歷史新高後,景氣回復,迎來的是非典僱用增加的就業環境,許多企業放棄長期僱用的人事策略,採用臨時性、短期性的人力,以定期契約、部分工時排班、勞動派遣等非典型僱用型態來因應未來可能面對的不穩定經營風險。這波疫情過後即使景氣回復,企業恐將更加保守經營,以隨時面對無法預期的風險。去年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且占全體就業者7.13%的非典型就業人口已達81.9萬人,未來不穩定的僱傭關係可能持續攀升,伴隨而來非典勞工的流動性、臨時性的特質,讓他們對工作現場操作不熟練,更由於無法接受完整的教育訓練,這都讓非典勞工置身於更大的職場安全衛生風險,比起一般勞工發生工傷的比率高出數倍。
宅經濟將帶動零工經濟
疫情嚴重的歐美各國,禁止非必要外出的禁制令已經長達數個月,可以想見,未來即使疫情解除後,人們對於密集群聚的心理恐懼,恐怕會持續下去,再加上民眾對大眾運輸系統密集且密閉空間的顧慮,這都將改變未來的生活消費型態。當「社交距離」可能會成為常態,在防疫期間「在家工作」、「在家購物」、「在家運動」、「在家娛樂」等宅經濟的爆衝式發展。
因此,新冠肺炎所造成的全球衝擊,即使疫情平復後,恐怕也將結構性地改變未來的產業結構與勞動樣態,面對面的實體、聚集的購物、餐飲、娛樂等服務空間,可能將被虛擬、個別的網路購買所逐步取代,巨型倉儲中心中的理貨員、專業廚房的員工、道路上的外送員等等工作職位的蓬勃發展,將衝擊該產業勞動者的身心健康與安全衛生。
外送產業蓬勃發展之後,勞動者的健康與安全如何保障?圖片來源:Kai Pilger on Unsplash
美國最大的網路電商亞馬遜,今年第一季的營收就超越750億美元,股價上漲28%,創辦人貝佐斯的身價也跟著一飛衝天,從2015年的383億美元,膨脹至1,440億美元,引發很多人對於亞馬遜大發災難財的批評,亞馬遜的全球員工人數從2014年底的34萬人,快速成長到2019年底79.8萬人,隨著這波疫情所形成的強大宅經濟需求,推估一年後員工人數會到達98萬人,其中美國本土約有50萬名。亞馬遜的快速發展證明了,因為疫情,導致民眾的生活消費習慣改變,所引發的產業變遷,而必須執行將網路訂購商品送到家門口最後一哩路的送貨員人數,也將大幅成長。
台灣在去年底,由於許多機車外送員在送貨過程中發生死亡車禍,引爆一波食物外送員與外送平台之間的是否為僱傭關係之戰,政府、業者與外送員三方各自有自己的主張,在勞動部訂定相關契約準則後,告一段落,業者調整管理策略,讓業者與外送員之間趨近於承攬契約,去年底勞動部調查大約有5萬名登錄的外送員。
外送國家隊是雙輸還是雙贏?
今年四月間,由於疫情導致很多餐廳無人上門生意冷清,經濟部以2.65億元的預算,補助1.2萬家餐飲及零售業者引入外送服務,召集了共11家民間食物外送平台業者成立了「外送國家隊」,要求外送平台從過去抽成35%降低到15%,外送平台業者取得餐飲零售業者同意後,直接向政府申請1.5萬元,可以讓簽約的餐飲零售業者抵扣外送平台得上架、行銷與配送費用。
以國家資源2.65億元補貼餐飲零售業者與外送平台簽約,對於平台經濟有著推波助瀾的效果,即使未來疫情好轉,這些餐飲零售業者將更加依賴外送平台,這將繼續推高外送員從業人數。外送平台以承攬契約與外送員簽約,使其成為獨立承攬契約工作者,以免除外送平台的雇主法定責任,並以外送趟數累加門檻的獎金誘因,來激勵提高單位時間內的運送趟數,這對於無底薪、按件計酬外送員的身心造成非常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餐飲零售業者被外送平台抽佣控制並窄化為一個供貨工廠,廚師老闆在也看不到顧客享受美食的模樣,也聽不到顧客的美言讚賞回饋,「餐廳工業廚房化」是一個好的趨勢嗎?開餐廳的自營工作者,淪為炒菜機器人,無法與客戶互動,這樣的餐飲業發展趨勢雙贏還是雙輸?社會還必須有更多更深入的討論與反思。
總之,在疫情恢復之後,我們迎來的可能是一個更加不穩定化、孤立化與去受僱化的勞動現場,在這樣的勞資關係之下,對於勞工職業安全與健康的維護,將構成更大的衝擊與挑戰,過去傳統上,以強化雇主責任的職業安全衛生策略,可能必須重新調整因應。
(作者張烽益為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