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韓國職業與環境衛生醫學會年會(二)
(編按)由職安連線發起的東亞過勞監察(KWEA)組織,今年參與韓國職業與環境衛生醫學會年會(2020 The 64th Academic Conference of KSOEM, 11/13-11/14),討論東亞的過勞與過勞死問題,由KWEA發起團體分享韓國、台灣與日本在新冠肺炎下的過勞議題。本文分享由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理事鄭雅文發表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與健康:台灣經驗」演說稿。
早安,我是鄭雅文,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的成員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教授。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與各位分享台灣的經驗,關於新冠肺炎疫情下工作、壓力與健康的議題。
今天的演說包含三個部分。首先,我會概略說明台灣的職業安全衛生以及相關的健康情形,包括職災死亡率、職業病與自殺死亡率。第二,我將簡要回顧工作時數分配、輪班工作與職場暴力,並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勞動者安全與健康的相關影響。第三,我想要就我們在處理職業安全與健康議題上的策略與行動,分享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的經驗。
這張簡報呈現了主要國家的職災死亡,來源為職業災害保險統計資料。資料顯示韓國與台灣同樣有高的職災死亡率。台灣的職災死亡率可能被低估,因為職業災害保險並未強制僱用員工未滿5人的小型企業投保,許多自營作業者也未涵蓋在內。同時也有職災低報的問題。換言之,台灣實際上的數字可能更高。
本圖呈現的是考慮到人口規模的職業病補償率之國際比較。如圖所示,台灣在2016年認定了706件職業病,即每十萬個被保險人裡有6.9人獲得補償。相較於日本、德國、英國、韓國與多數歐洲國家,台灣的職災補償率低了許多。
在台灣,主要是哪些類型的職業病獲得認定與補償?如前所述,約在1999年左右所觀察到的高峰,源自修訂了礦工塵肺症失能給付的規定。此外,由勞工保險局補償的主要職業病類型包括:肌肉骨骼疾病(佔了所有職業病數的60%上以)以及職業相關的腦心血管疾病。
本頁簡報顯示近年來職業相關的腦心血管疾病的數量。如圖所示,全部有679人獲得補償,其中236人死亡,佔34.8%(2018年的核定率為36%)。相較於日本與韓國,工作相關的精神疾病已經越來越多獲得認定與補償為職業病,然而台灣認定的案件數則少得多。這個表格總結過去9年的所有案件數,共有36人獲得補償,包括7個死亡案件。我們沒有關於精神疾病類型的統計數據,但一般認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重度憂鬱症為大宗(2018年核定率為27%)。
目前並不清楚台灣在工作相關的自殺有多嚴重,但我們懷疑這個問題可能不會像日本和韓國那樣嚴重,因為台灣的人口自殺死亡率低於日本和韓國,男性與女性均如此。
但是,台灣的工作時間很長,在許多統計數據中名列前茅。台灣哪些群體的工作時間較長?各種的調查結果指出,以下群體的工作時間較長,以紅色標示的有不規則或夜班的額外風險。長工時與不規律的輪班已知是增加腦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成因。
職場暴力已是台灣職業健康政策的主要關注之一,幾項研究指出醫療暴力非常普遍,包含肢體暴力、語言暴力、霸凌與性騷擾。2013年12月曾發生一名護理師被地方議員掌摑耳光的事件。此事在媒體揭露後,引起許多醫護人員的憤怒,因為類似案件時不時就會發生,當病人因看診久候而感到不悅。之後,為了回應輿論壓力,立法院於2014年通過《醫療法》修正案,對醫療暴力加害人加重刑責。約在同一時期,立法院也通過了《職業安全衛生法》,明定雇主對預防職場暴力的責任。
這是我們進行的研究之一,發現有高職場暴力風險的勞動者,其職場有以下特質:夜班或輪班工作、長工時、高工作負荷、高體力負荷、工作缺乏保障、職場正義低落等。
這兩個表格依性別顯示不同類型的職場暴力盛行率。根據受訪者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到主要的職場暴力類型為語言暴力,其次是心理暴力、騷擾或職場霸凌。我們將整體的盛行率與醫療照顧部門的盛行率做比較,盛行率在醫療照顧部門高上許多
接著,我們依職業類型進行分層,而調查結果顯示在男性受訪者當中,某些特定職業類型的職場暴力風險極高,包括保全人員、勞力工。在女性受訪者中,醫療照顧部門、財務與商務服務、顧客服務與銷售人員是職場暴力高風險的族群。我們以職場社會心理特質進行檢視,發現高風險的因子為:夜班或輪班工作、長工時(每週高於49小時)、高心理負荷、高體力負荷、工作缺乏保障、職場正義低落
我們還檢視職場暴力經驗與健康狀況之間的關連性,並控制了其他的一些因素。結果顯示,職場暴力經驗會影響到一些健康問題,包括睡眠品質不佳、健康狀態不佳、情緒困擾與工作不滿意。在我們所研究的四種職場暴力形式裡,心理暴力與健康狀況之間的關連性最強
根據2010年、2013年的全國性調查資料,我們發現在這段研究期間,職場暴力有上升的趨勢。
今年有許多國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在台灣,新冠肺炎的死亡和感染病例被認為是相當低的。儘管成功遏制新冠肺炎的蔓延,但台灣經濟仍受到影響,以及與上升的失業率奮戰。與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台灣也經歷了經濟衰退與新冠肺炎造成的就業危機。由於失業率居高不下,一些人轉向平台經濟。在許多亞洲國家,人民重度仰賴資訊與通信科技(ICT),這種情形有助於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在疫情流行期間,我們觀察到平台經濟正在成長,像是食物外送與仰賴ICT的工作。這些類型的工作模式對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有很多影響。
最近,我們正在研究ICT的創新如何影響生產、服務提供、消費方式和工作安排的形式。我們的研究團隊目前與從事平台經濟的勞動者進行一些調查和訪談。我們正在嘗試了解新的工作安排形式如何可能影響他們的就業狀況、實際的工作環境、心理工作條件以及他們的安全和健康問題。
最後,我想介紹一下我們的團隊。我們是來自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組織成立於2013年。我們有兩名正式員工以及許多來自不同學科的志工和顧問。我們的主要工作任務包括提供職業傷病工作者與其家屬諮詢服務與協助;進行研究並監督職業安全健康相關政策;藉由出版、演講、教育與其他社會行動,提升社會大眾對職業安全健康議題的認知。
活動內容包括舉辦各種議題的工作坊、演講與研究小組;討論的議題包括過勞、睡眠不足、石綿相關職業病、職業駕駛的疲勞問題等
我們不定期召開記者會,以提高社會大眾對相關議題的意識
我們也有出版品,出版的書籍包括職業災害保險政策的手冊;《過勞之島》是關於台灣職場的過勞現況;《致命粉塵:石綿疾病,工業發展史中的職業病風暴》討論石綿職業病與補償制度的問題;《職災之後:補償的意義、困境與出路》於2019年出版,本書主要討論職災保險的政策改革。此外,我們也有出版不同職業病議題的小冊子
我們希望透過職業安全與衛生制度的改革,確保所有的勞動者都享有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條件。藉由強化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職災勞工重返職場可以有尊嚴以及獲得充分保障。透過提升職場安全文化,以減少職業傷病與職業病的風險
感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