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講座2】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社工的勞動安全與健康
2017.03.29
職安講座系列(二)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社工的勞動安全與健康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社工的勞動安全與健康
多重的角色讓社工暴露在高度的職業風險下,來自個案、家屬、民代的言語、精神或肢體暴力;而超載的工作量與精神壓力危害了社工的身心健康,也消耗了對工作的熱忱。
社工的工作在於捍衛個案權益、陪伴處理棘手問題,工作上面對多是不友善、敵意的態度。在國家福利制度底下,社工不僅是提供協助的角色,也具有資源分配、公權力執行者的身分。
多重的角色讓社工暴露在高度的職業風險下,來自個案、家屬、民代的言語、精神或肢體暴力;而超載的工作量與精神壓力危害了社工的身心健康,也消耗了對工作的熱忱。
面對長期以來,社工人力流動率高與人力不足的問題,解方除了提高勞動條件之外,又該如何預防、降低可能的職業風險與促進社工的職業安全與健康?
主講:滕西華(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理事長)、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主持:黃怡翎(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時間:2017年3月28日(二)19:00-21:00
地點:左轉有書╳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
主辦單位: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
滕西華(台北市社會工作師公會理事長)
作為一個社工需要認知到社工的職業風險是什麼,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我們服務的個案,這不只是專業技能也是職業倫理,但如何去降低社工的職業風險,就是國家必須透過政策去解決的。
近年來,社工過勞或是遭遇職場暴力的事件時有所聞,社工職場環境不佳,高工時、高壓力、高危機及高負荷是常態,這也導致社工流動率高。社工人力不足,使得每個社工所背負的案量高,以103年台北市家暴與性侵害社工師的案量比例來看,成人家暴保護案量就官方規劃的案量為1:50,實際案量約1:100-120,每月還有新案10名。為了控制案量,官方會定期要求社工人員假性結案約60%,使案量符合1:50。然而,社工另一方面仍舊服務有需要的案主,社工身上的案量就又更重了。
社工不只有「四高」,普遍的低薪、過勞、派遣、工讀化問題,不論是保護性社工以自然人承攬政府業務,或是論件計酬的方式,都造成社工案量、薪資不穩定,政府、機構節省了人力成本,但不穩定的工作無法給予社工對於職業生涯的想像,人員頻繁地流動,不僅自身的專業難以積累,案主也只能獲得零碎化的服務。
社工薪資普遍偏低,若專業、證照有價,為什麼社工考上證照之後的薪資依舊低?目前許多法定福利服務,政府都外包給民間團體或機構,同時也為提供服務者的薪資訂了標準,以衛福部社家署推展社會福利補助作業要點為例,今年以前的規定允許補助經費內含雇主提撥的部分,換句話說,經費補助社工薪資3萬3千元,扣掉雇主應繳的勞、健保費用後,最後到社工手上只剩2萬7、8千元。而福利服務外包化、社工薪資低薪化,背後推波助瀾的元兇就是政府。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社工是什麼樣的工作?助人?使人不絕望的專業?
關於社工勞動現實的結構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勞務提供於生理暨心理方面負荷程度極高,專業能力與勞務提供內容經常不完全相符,服務的延續性經常受僱用型態的不當干擾,基本勞動權益(如請假、休息)遭到不當扭曲,以及身分適用法規不同造成勞動保障的不一致。
社工人力短缺、勞動條件不佳,過量的個案負荷、業務包山包海,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讓社工不只是身體勞累,還有心理的疲憊。為了成本控制,政府將福利服務公辦民營,不論是政府或機構,大家不想如何解決成本的問題,也不想怎麼保護社工,犧牲的便是其中勞動者的權益。
公辦民營下,社工的受僱身分多元,但不管是哪一種身分,執行業務時所遭受人身安全危害,雇主都有預防職災和職場暴力的義務。特別是社工是轉譯政府政策到最底層的人,第一線面對個案,也直接接收了個案的情緒、不滿,例如之前發生的身障男子因為拿不到補助砍社工的事件。然而,並不是要去加重這些加害人的刑責就可以解決社工的職場暴力問題,而是應該有機制去預防暴力的發生。例如,護理人員同樣也有高職場暴力風險,之前國外的護理工會來訪時就提到他們有些設計以降低他們的職業傷害,像是身上的名牌掛繩是一扯即分離,不會留有拉扯勒住脖子的可能。
預防社工職場暴力,政府責無旁貸,包括落實相關法規(勞基法、職安法)對雇主所規範的預防義務;提供基層社工相關自我保護指引;將勞動權益及職場暴力預防相關教育,融入社工養成教育的核心課程;建立公/私部門有效的支援體系。這些都是可以降低基層社工職業風險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