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職安連線出版品 | |
|
|
作者: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這是一本為遭遇職業傷病的勞工及家屬提供的簡易操作手冊, 在台灣,時常從報章媒體上看到重大職業災害事件的發生,屢屢發生的重大職災事件,意謂著台灣職場並不安全,勞工必須承擔較較高的健康與安全風險。然而,台灣的職災補償散落不同法令,包括《勞動基準法》、《勞工保險條例》、《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與《民法》,不同法規的補償對象不完全一致,給付內容也有差別。當勞工發生職災後,常需在休養傷病的同時,到處詢問、釐清自己到底有什麼權益,應該要怎麼做。 在這本手冊裡,職安連線透過案例故事,以貼近生活的方式來回答問題與提供資訊;說明具體的操作步驟,勞工可按步就班尋求補償,讓職災後人生不再卡關。
手冊適用於:
手冊免費索取,如需郵寄,運費自付,每本20元,數量有限,每人最多索取5本,或由此下載電子檔。 歡迎助印,線上捐款。 |
|
|
|
※本書獲第42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 |
主編:鄭雅文 作者:王榮德、李俊賢、林良榮、彭保羅(Paul Jobin)、 黃怡翎、鄭雅文、蕭汎如、戴國耀、鍾佩樺 1994年,法國東部四名高中教師遺孀挺身而起,控訴校方讓她們的丈夫暴露於校園裡的石綿粉塵而罹患罕見的惡性間皮瘤致死。此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法國政府因而通過石綿禁令,同時設立補償受害者的基金。 2005年,日媒揭露知名機械品牌「久保田」的工廠,過去十年間有51名員工死於惡性間皮瘤,甚至連工廠附近的居民也有多人罹病。此事件引爆了人民的憤怒,隨即發展成全國性的石綿疾病求償運動,迄今,國家賠償訴訟仍在日本各地持續進行著。 過去幾十年來,石綿疾病風暴席捲全球,但在台灣,絕大多數人對相關疾病卻是毫無概念。石綿所造成的工業及環境污染,穿越時代、跨越區域,持續威脅著勞工與民眾的健康。本書分析國內外經驗,從石綿疾病的出現,追溯到工業發展,看見政治角力,將犧牲人民的健康視為經濟發展的「必要之惡」。當其他國家開始反省過去「罪行」並試圖提出補救之道時,台灣呢? 本書透過訪談罹病勞工,從他們身上看到國家的放任與政策的缺席,使得結構性的職業傷病問題轉而成為個人疾病問題。面對工業發展史上規模龐大的職業病風暴,作者除了指出制度的缺失,亦提出改革建議,作為後續行動的方向。 |
|
|
![]() |
作者:黃怡翎、高有智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島上的人民為生活辛勤奮鬥。然而,曾幾何時,勞動者的努力換不到應得的報酬,陷入窮忙迴圈;憧憬的生活被高壓力、長時間的工作一口口吞吃殆盡;因公病倒甚至猝死的悲劇遍及各行各業。美麗之島,成了過勞之島。 |
|
|
![]() |
作者: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職災補償責任的保險化,緣起於1884年德國總理俾斯麥推動的社會保險大憲章;透過國家立法強制,要求雇主集資成立職災基金,並在職災發生時對受災勞工提供補償。根據國際勞工組織至2013年的統計,目前全球196個國家中有165個國家(84%)設有職災補償制度。各國法源與制度設計不一,但大多數國家對職災補償制度單獨立法,設有獨立運作的行政體系,並明確揭示雇主責任,包括強制為其受僱者投保、支付全額保費、推動職業傷病預防工作、協助職災者復健復工。在東亞國家,日本在1947年頒佈《勞動者災害補償保險法》共54條,韓國在1963年頒佈《工業災害補償保險法》共106條,中國亦在2004年頒佈《工傷保險條例》共67條。 反觀台灣,職災補償相關法規散落於《勞保條例》、《勞動基準法》、《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與《民法》等處,各法規的涵蓋族群不一致,給付計算方式也不同。法律的混亂與疊床架屋讓職災勞工陷入法律迷宮,不僅在尋求補償權益的過程中飽受刁難,更使職災後勞雇關係急速惡化,往往以決裂收場。台灣職災補償制度的改革,最重要的工作是將散落各處的法律條文,統整於單一法律,完成職業災害保險單獨立法。如欲購買此書,請洽職安連線,或由此下載。 |
![]() |
【過勞禁止】小貼紙,免費索取也歡迎助印 |
![]() |
【Safe Jobs Save Lives】小貼紙,免費索取也歡迎助印 |
![]() |
【致命粉塵】小貼紙,免費索取也歡迎助印 |
|
|
相關推薦出版品 | |
![]() |
主編:鄭雅文
職場危害對工作者造成各種身心理傷害,包括立即性的人身傷害、慢性職業病,以及因工作壓力與過度勞累而導致的身心疾病。然而,職業傷病經常被社會忽視,工作者的傷病與死亡,時常被歸咎於個人體質不佳或是自己疏失。許多工作者在遭遇職業傷病之後,除了身體的病痛,還要面對無薪與失業的恐懼,一旦論及損害賠償責任,更時常發現勞雇關係迅速惡化,甚至以決裂收場。
工業先進國家在二十世紀初期確立的職災補償制度,採「無過失」法理與社會保險,目的在避免爭訟,確保職災者能即時獲得經濟保障與醫療照顧。然而在台灣,紛亂的職災補償制度不僅未能降低勞雇衝突,反使職災者陷入法律迷宮,甚至在尋求補償權益的過程中遭受污名。更有許多職業傷病風險較高的工作者,至今仍是勞動法律或社會安全網的化外之民。 職業傷病,是犧牲體系的產物,具體呈現勞動場域的健康不平等。政策如何回應職業傷病的補償問題,反映著整體社會如何看待工作者的生命、勞動價值,以及無所不在的社會不平等。唯有透過知識的深化與觀念的轉變,才能根本反轉犧牲的體系。本書作者從公衛政策關心健康不平等的角度切入,試圖統整橫跨於各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期待激發更多社會關注與公共討論。 |
![]() |
作者:鄭雅文、李俊賢、蕭汎如、林良榮、張烽益、黃怡翎、鄭筑羚
石綿會導致石綿會導致間皮瘤、肺癌與其他癌症,工業先進國家雖已全面禁用石綿,但由暴露至疾病發生的潛伏期高達數十年,因此石綿疾病迄今仍不斷出現。
台灣石綿進口量最高的年代是在1980年中後期,石綿引起肺癌的潛伏期大約10-15年,間皮瘤則為30年以上。若以此作初步推估,台灣的間皮瘤發生率可能在2020-2030年左右達到最高峰,每年新發個案可能超過百件。
職安連線與新北市政府勞動檢查處合作,編撰出版《石綿職業病宣導手冊》,期讓民眾了解什麼是石綿、石綿帶來的健康危害、台灣的石綿職業病暴露現況、國外經驗與未來的政策建議。
欲進一步瞭解石綿職業病的民眾,可向新北市政府勞動檢查處索取手冊(電洽22600050分機608羅先生),或由此下載。 |
![]() |
主編:鄭雅文、鄭峰齊 過去為政者宣揚標榜的「經濟奇蹟」和當前主流媒體高度鼓吹的「經濟成長」,其實都是建立在勞動者的斑斑血淚與土地的哀鳴撕裂之上。以高昂社會成本及沈痛代價為前提的「發展」究竟有何意義?難道「發展」非得犧牲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才能成就?而誰又在發展過程中真正受益?這一連串的終極探問,是為了找回台灣失落已久的勞動尊嚴及人性價值。 《職業,病了嗎?》的出版標誌著一股由下而上的改變力量,特別是在資本家傲慢跋扈、政府失位無感、媒體傾頹失能的黑暗時代,更顯得珍貴而別具意義。作者群透過紮實的研究與訪談調查,抽絲剝繭地指出整體制度結構的問題所在;而歷史縱深的視野及跨國經驗的比較,則豐富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與想像力。本書除了為職災勞動者發聲、揭櫫社會正義的價值外,更提醒所有讀者——職業安全健康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唯有全面修補職業健康保護機制,人們從工作中獲得友誼、歸屬、尊嚴及成就感的日子,才會真正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