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虛設的勞檢制度

2013.09.23
文/黃怡翎
 
近來有關食品安全問題亮起紅燈,從塑化劑到毒澱粉事件等等,一再衝擊國人食用的健康安全。依據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表示,食品藥物管理局稽查人力短缺,國內食品業者平均每7.5年才會被稽查到一次,人力的不足是食品安全層出不窮的根源之一。由於食品安全的監督備受質疑,不僅讓立法院快速三讀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的修正案,而食品藥物管理局也重新檢討稽查人力的不足,決定在今年國考中增加招考名額。但反觀同樣長年嚴重不足的勞動檢查人力、同樣不斷發生在你我周圍的職災問題,卻仍未獲重視。
 
幾週前收到一封職災家屬的E-Mail,她的哥哥受僱於水電公司,才剛工作20幾天,因公司承攬一家飯店內部整修工作,他配合著到整修工地裡配裝線路,卻不慎掉落飯店二樓地面樓板的大洞,送醫後兩天不治死亡。家屬提出現場於洞口並無裝設護欄,導致此起不幸事件發生,更質疑如此不安全的勞動環境,卻還可以進行施工。然而在墜落事件發生後,家屬雖立刻向勞檢單位提出檢舉,但勞檢單位卻在四天後才到場檢查,現場護欄早已裝好,所幸事發現場警政單位曾來拍照蒐證,留下洞口未有護欄的證據,免於日後職災賠償訴訟上的舉證爭議。

家屬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何雇主總能有恃無恐的違反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令?根據主計處100年的工商普查統計,全台有約1185千家企業,若扣掉位於北、高兩市(當時勞檢權尚未下放新升格直轄市自辦)、科學園區及加工出口區等,仍高達91萬家,同年勞委會勞檢所針對勞安衛相關法規所做的檢查廠次僅10萬次(其中包括同廠重複檢查次數),遭罰鍰或停工處分者僅約1萬件次。一位勞檢單位人士曾私下表示,依目前的檢查次數,許多企業大概30年都不會檢查到一次。此外,目前的勞檢政策方向又以鼓勵改善取代處罰,因此,企業即便被檢舉違法,往往都還有限期改善的機會,其僥倖心理可以設想。
 
職業災害在我們周圍不斷發生,光看勞保統計,101年領取職業災害死亡給付案件者便高達657人,職業災害失能給付者則共計4,055人。事實上,勞動檢查是做為勞工職業安全衛生保障的重要防線,但人力長期嚴重不足,導致許多檢查流於形式。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我國平均檢查人力約每十萬勞工有0.27名而歐盟建議量為1.5名,遠低於國際標準。勞檢人力不足,已嚴重影響勞工生命健康安全。雖然職業安全衛生法今年六月甫三讀通過,預定一年後正式上路,對許多職業安全衛生有進一步規範,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空有法令監督機制卻形同虛設,將使勞工職場安全出現防護漏洞。主管機關應積極補足勞檢人力,莫讓廣大勞工不斷承受生命安全與健康危害的巨大風險。

(作者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原文載於勞動者雜誌1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