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與盈利的拔河

2019.05.26

人命與盈利的拔河


文/張烽益

  

當一個人遭遇親朋好友的身故,而能不沉溺於悲傷,奮起致力於制度性的建構,防止悲劇再度發生,這非得要有過人的意志力不可。日本社會寫實作家山崎豐子的《不沉的太陽》一書(後改編成電視劇與電影)當中的主角─恩地元,就是這種悲劇英雄。


▲日劇《不沈的太陽》,圖片來源:WOWOW


1985812日,日航123班機撞上群馬縣御巢鷹山造成520名乘客全數罹難,而這也是全球單機空難史上死傷最嚴重的事件。《不沉的太陽》就是以日本航空123班次空難為藍本,由工會理事長恩地元貫穿了,發生空難的前因、後續調查與內部改革。書中工會與資方的戲劇性攻防交鋒,幾乎可以做為勞資爭議的教科書,這也是大多數人關注的(參見:「不沉的太陽」一個工會幹部對社會良知的堅持),不過,作者山崎豐子最根源的關懷其實是,在龐大無情的企業官僚組織之下,不管是員工或是旅客的生命價值,是如何被踐踏。


 

▲國家地理頻道曾製播日航123空難事件始末,影片來源:YOUTUBE

 

本書主角工會理事長恩地元,常被塑造成一個高不可攀、意志堅定、沒有道德瑕疵的悲劇英雄,不過,沒有人一出生就是英雄。恩地元會接任工會理事長,其實是上任工會理事長的學長,升官當主管後,在人情請託的壓力之下,不明就裡地接任。恩地元是頂尖大學畢業的菁英,在公司的預算部門擔任幕僚,當時心裡想著也是如何跟著學長的後頭一路升官,直到他遇到一個年僅26歲維修人員的職災死亡,才讓他大澈大悟體認到航空公司背負了多大的人命安危的使命,絕對不是可以用金錢計算的,走上為基層勞工發聲的工會不歸路。

 

就在空難發生的兩三年前,一架從美國檀香山飛回來的DC8客機,由於機長認為主翼燃料箱有異常,因此地勤維修人員必須在飛機兩個小時又將起飛的有限空檔當中,立即進行檢查處理。原本應該在有人監督之下才能爬進燃料箱的檢查作業,因時間緊迫,年輕的維修技師單獨進入還沒有清空油氣的燃料箱,同組的另二人則去取維修零件,造成年輕的中川技工的死亡。

 

維修技工的死,其實是公司過度以效率、成本為考量,維修地勤人員短缺不補,長期過勞加班,再加上在效率第一之下,飛機必須被高度利用,起降班次的頻繁下,增加了維修人員的壓力,自然也提高了發生工安事故的風險。

 

後來由於公司僅想以意外死亡而非職災死亡的標準對家屬進行補償,這讓恩地元更加氣憤,因此,開始致力於擺脫過去工會被資方掌控而走向自主獨立的道路。在後續調薪案的集體協商當中,採取強硬態度,在談判破裂之後,並且展開工會的首度罷工,展現了勞工團結的決心,迫使資方讓步。一年之後的年終獎金談判,更是在首相班機回國時宣布罷工,在公司緊急讓步之下,罷工停止才讓首相班機順利著陸。不過,恩地元在卸任工會理事長後,就遭到長期流放中東與非洲,作為報復性懲處。



▲日航工會與資方集體協商,圖片來源:WOWOW

  

在工會理事長這個資方的眼中釘被解決之後,這段期間,日航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把利潤中心制引進到以每一台飛機與該維修機組為一個利潤中心單位,機長就承受了巨大利潤壓力,到底該不該起飛?該不該返航?每個判斷點都以利潤獲利為優先考量,把飛航安全擺到了次位,最後,日航123空難的發生,就是人命與盈利拔河之下的人間悲劇(詳見:颱風天挑戰惡劣天氣─長榮航空背後的管理思維)。

 

恩地元從一開始目睹維修人員因職災死亡,啟發了他的勞動意識,以人命安全為要務,後來日航的盈利走向導致了日航123空難,他親身處理520名喪生乘客的後事與遺屬的安撫與協助,見證了生命的珍貴與事故的無情。

  

企業只求利潤,在圍牆內發生的是職災,如果不再加以防範,那麼有一天會發生在圍牆之外,殃及無辜的就是社區居民或是消費者,就是環境危害與社會事件。從維修人員的職災死亡到空難的發生,日航所付出的代價是如此地昂貴,人死無法復生,生者只能記取教訓,找出原因,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張烽益


現職為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搞工會:工會正義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等專書共同作者。NGO工作者:專研勞工政策問題。業餘跑馬者:馬拉松目標跑進四小時半。閱讀喜好者:專看村上春樹、山崎豐子。歷史沉溺者:愛看日本大河劇、歷史小說。部落格:南洲山房

 

 

 

喔炫!51是職安連線嘗試做的新計畫,「喔炫」來自OSH(Occupational Safe and Health),也就是職業安全與健康;51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未來專欄將於每個月第五週的週一刊出。 
在這個專欄我們將透過書寫,從小說、戲劇、電影與動漫等媒材裡,挖掘日常生活、社會文化裡被當成背景的職安議題,轉化硬綁綁的法條政策和拗口的專有名詞,變成生活中有溫度的人事物,有時候也會來點冷知識。
專欄內容由相關領域的實務工作者、研究者撰寫,期許每月一篇的小故事,能讓大家看見百工的職業風險,以及提升對安全與健康的認知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