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船業與職業性癌症

2014.10.16

 
高雄拆船工人/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文/鄭雅文
 
 
國家衛生研究院吳威德與中國醫藥大學吳聰能教授等人,最近在「環境研究」發表一篇研究論文(Wu, 2014;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32),指出台灣拆船業勞工的罹癌風險偏高。附圖引自此論文,顯示台灣在早期的拆船噸數。


此研究利用1985年「高雄舊船解體業職業工會」名冊中的4155位男性勞工,串連「台灣癌症登記」資料,追蹤其癌症發生狀況。這些勞工在進入拆船業時大都相當年輕,83%在40歲以下。研究結果顯示,在2008年底之前有9%的拆船業勞工罹患癌症,與一般民眾相較,罹癌風險顯著偏高,尤其石棉相關癌症mesothelioma尤甚。


從1969年到1988年,台灣在政府產業經濟政策的鼓勵下,成為世界拆船王國;在此時期,全世界的廢棄油輪船艦有65%被運送來台灣處理,拆解後的廢鋼廢鐵則成為煉鋼原料。拆船業不僅危險、高污染、易發生切割爆炸等職災,勞工也常暴露於多種有毒物質,包括重金屬、多氯聯苯、金屬燻煙以及致癌物質石棉。


過去我們不重視職業安全健康保護,至今我們仍漠視職業傷病問題的存在。顯而易見的健康不平等,仍被以個人行為等理由正當化。


勞動階層承擔較多的職業傷病風險,難道不應該要求更多的社會補償?建立合理的職災補償制度,不僅是階級正義,也是世代正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