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的挑戰,工作場所的預防措施

2020.05.27

 面對疫情的挑戰,工作場所的預防措施

文/鄭筑羚 

 

新冠肺炎疫情在2019年底從中國一路向世界擴散,疫情大流行影響各國政府的治理與企業的營運發展;自三月中旬起,歐美各國疫情愈見嚴峻,多數國家開始關閉邊境、封城、停課,禁止人民非必要的往來與接觸,國家透過強制手段進行封鎖、隔離的安排,以降低傳染病繼續延燒。



歐美各國於三月中旬進入封城,避免疫情擴散。圖片來源:SKY news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對健康產生立即的威脅,奪走許多人的健康與生命。在疫情管控上,職場防疫扮演重要角色。隨著各國疫情逐漸趨緩,部分國家開始階段性調整防疫禁令,允許人民有限度的出外活動,以及恢復部分商業活動等,職場的安全與健康更顯重要,無論是對疫情的管控或企業恢復營運,工作場所的預防措施不容忽視。

 

預防與減緩職場傳播的措施

 

在疫情發展之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公告「企業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持續營運指引」,提供企業在不同階段如何因應疫情的傳播,進行相關的防疫措施。國際勞工組織在今年世界工作安全與健康日(World Day for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也針對新冠疫情的擴散,提出如何保護勞工的行動清單,包括:

 

  • 物理距離:評估與客戶直接互動的風險,採取措施降低風險;維持安全的工作距離;在可行的狀況下,以線上取代實體的會議;分組或輪班工作,避免同時集中大量工作人員。
  • 衛生:定期消毒、保持手部衛生以及室內空氣流通。
  • 清潔:定期清潔辦公用品如桌面、門把、電話等,以及公共空間。
  • 訓練與溝通:如何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裝備的培訓、防疫宣導、疾病通報等。
  • 個人防護裝備:提供合適的個人裝備,以及相關廢棄物的處理。
  • 災難應變:讓有疾病相關症狀的員工在家休息、提供有薪病假與疾病津貼、人員健康監測、防疫應變準備等。

 

 
ILO對於如何在新冠疫情下保護勞工的健康與安全,提出相關報告。圖片來源:ILO

高風險與防護措施

 

除了從企業營運的角度所規劃的防疫建議,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以及未來重啟時期,政府、雇主也考慮到被傳染風險高的勞動者,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保護措施。高風險族群包括在工作過程中受到感染可能性高、可能暴露於病毒污染的環境或物質、以及影響健康的程度較高(例如年齡、健康狀況等)的勞工。對於新冠肺炎傳染的高風險行業類型與建議的預防措施如下:

  • 緊急應變工作人員(Emergency response workers):如健康照護工作者、生物實驗室人員、殯葬業人員、緊急運送服務人員、健康照護與緊急設備產業的清潔與廢棄物管理工作者。提供充足的空間、確保通風良好、員工健康監測、適當的個人防護設備與明確的感染預防和控制等機制,為保護第一線從業人員的重要措施。
  • 基礎服務業與高密集工作場所的勞工:基礎服務業如超市、銀行、學校、快遞、餐廳、旅遊、運動;高密集工作場所如工廠、客服中心、開放空間式的辦公室等。許多國家以強制隔離的手段,關閉商業活動以限制疾病傳播,僅保留少數必需的服務,對於這些勞工,政府與雇主應確保職場的清潔、維護勞工的個人健康管理與提供個人防護。
  • 非正式勞工: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非正式勞工若不工作將會面臨斷炊,必須冒著風險上班,且可能無法遵守政府所規定的防疫措施,更增加傳染的風險。對於這些勞工,政府應提供工作安全與健康的宣導教育,以及免費提供個人防護裝備與生計的替代方案。

 

疫病之外的安全與健康風險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除了病毒傳播帶來的疾病風險,也必須注意到疫情造成的其他職業風險。首當其衝的醫護人員不只有染病的高風險,為了協助大量湧入的病患,醫護人員在危機時期的工作量、工時大增,過重的工作負荷不僅會造成職業傷害增加,也使他們暴露在過勞風險與心理壓力下。疫情嚴重的國家,第一線的醫療人員面對大量病患重病、死亡而產生的精神壓力,使他們出現失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恐慌症等問題,甚至是自殺。除了各種防疫措施之外,面對新冠肺炎這樣影響甚鉅的緊急狀況,可能導致過勞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工作單位應組織心理服務,在不同的層面上提供個人與團隊支持,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



義大利醫護面對嚴重疫情無力崩潰。圖片來源:IG@Paolo Miranda

 

此外,部分公司採取彈性工作場所或彈性上班時間之機制,如居家上班、分班工作、分組分區工作等。雖然在家工作給予勞工者更多的彈性,可兼顧照料孩子與其他家庭成員。不過,如果需要同時回應處理工作與家庭的需求,對勞工將會造成極大的壓力,且工作與生活界線容易模糊不清,彈性的工作時間可能變成了過長的工時。而獨自在家工作缺乏與同事、主管之間的交流溝通,也可能產生疏離感,將不利於勞工的心理健康。

 

無法在家遠距工作的藍領勞工,因為場所的停業或隔離政策影響,使得工作機會減少或消失,致使生計受困。而提供基礎服務的從業人員,為了維持人們的生活,除了需冒著更高的染病風險繼續提供飲食、交通運輸、保健等各種服務,也可能面臨暴力與騷擾的威脅,例如台灣就出現民眾因買不到口罩而怒罵藥局員工、逼藥師下跪的事件。

 

新冠肺炎大流行迄今,全世界有四百三十多萬人染病、近三十萬人死亡。對勞動者的保護不只限於疫情流行期間,在各國逐漸解封的後疫情時期,延續職場防護以避免疫情再次爆發的措施不可輕忽,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造成不同行業從業人員的各種壓力、焦慮、憂鬱或失眠症狀,可能會在疫情過後顯現出來。政府、社會、企業等各個層級,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來減輕新冠肺炎大流行帶來的挑戰,無論是傳染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促進,還是各種就業方案、振興經濟的策略,都是減輕疫病影響勞工健康的關鍵。

(作者鄭筑羚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