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勞權有意識培力工作坊

2019.08.14

 

每個執政者都告訴人民要拼經濟,讓人民賺大錢,但他們沒說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必須要犧牲多少,尤其是在特定族群、特定階層的勞工身上更是如此。在新聞裡,我們可以看到某些行業、族群發生職業傷病的狀況特別高,但雇主或社會大眾卻經常視其為個人疏失或體質問題,所以也不意外聽到台灣沒有過勞死、而是勞工本來就有病的聲音。將受傷生病歸咎於個人,認為個人必須為自己健康負責的觀點普遍存在。但職場健康是個人的事嗎?今年職安連線準備了幾樣工具,帶大家解析台灣的職業傷病現況,拆解台灣的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一起升級職業健康政策。

 

活動內容:

一、主題課程: 7月9日(二)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二、讀書會:7月16日(二)、7月30日(二)、8月13日(二)晚上7時至9時



 

主題課程

  

 

課程:職業傷病的樣貌與困境
 
講師:黃怡翎/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挪用「職業病」這個詞,形容某個職業的工作者,對其職業相關的某種堅持。不過,對於真正定義裡的「職業病」卻知之甚少。培力工作坊第一堂課,從什麼是職業災害談起,從而認識與了解相關之議題。
 
 
 
 
 
課程:健康不平等與職災風險
 
講師:吳全峰/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職場健康是個人的事嗎?或許你已經聽過,在美國貧窮的人體重過重的比例高於富有者,原因在於加工食品比起生鮮蔬果來得便宜許多,窮人沒錢可選擇健康的食物,吃飽比吃得健康來得重要,於是愈是貧窮的人,愈可能因為選擇便宜的加工食品而變得肥胖。那麼,職業健康也是如此嗎?
 
 
 
 
 
課程:職業傷病的補償與預防
 
講師:鄭雅文/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社會慣常地將職業傷害或疾病認為是個人因素,使得許多職業病的罹病者不會懷疑己身的疾病可能是因為職業上的暴露所引起,不僅勞工難以獲得職災補償,事先的預防措施也付之闕如。本堂課除帶領學員看見台灣現況與問題,也提出未來改革方向,邀請大家一起討論。

 

 


 


讀書會 

 

 

讀本:《工廠女兒圈》

導讀:廖蕙芳/律師


1966年,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在高雄成立,成千上萬來自鄉下的年輕女性湧入加工區,將青春歲月印記在轟轟作響的生產線上。《工廠女兒圈》作者楊青矗,以加工出口區的女工為主角,紀錄了她們在工廠內工作與生活的遭遇。第一場讀書會邀請大家一起來了解,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看不見的女性勞工與她們的職業傷病。

 

 

 

讀本:《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

導讀:蔣宜婷/記者

 

台灣迎來經濟起飛的年代,國民所得增加、人力素質提升,但支撐起台灣經濟的勞力密集產業仍然需要大量低薪勞動力,過去不足的漁業勞動力,靠著離島漁村或原住民填補,勞動力短缺後轉向其他國籍的漁工補充。以前發生在原住民身上的苛扣工資、超時工作與職場暴力,後來則由中國、東南亞的勞工承受。以最低成本追求最大發展的邏輯,不只對海洋生物窮盡捕撈,對船上的人們也必須榨乾最後一份氣力。

報導者團隊從一件令人心寒的漁工死亡案開始層層追溯,揭開台灣稱霸遠洋漁業背後的真相,這本以調查報導寫成的《血淚漁場》呈現的不只是血淚斑斑的漁工故事,還有台灣如何看待與對待勞動者。培力工作坊第二場讀書會,特別邀請作者之一的蔣宜婷與我們分享漁業王國成就下的暗黑面。

 

 

 

 

讀本:《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

導讀:曹新南/1111人力銀行社群中心執行長

 

工作是謀生?還是找死?

曾幾何時,勞動者的努力換不到應得的報酬,陷入窮忙迴圈;憧憬的生活被高壓力、長時間的工作一口口吞吃殆盡;因公病倒甚至猝死的悲劇遍及各行各業。《過勞之島》從實際的案例出發,探討勞動法令如何讓台灣的血汗勞工陷入更嚴峻的過勞風險。工作坊最後一場讀書會,特別邀請曹新南帶我們從政策、制度與法律的角度來看台灣如何成為過勞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