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安講座5】疲勞駕駛的安全風險

2017.06.30
職安講座系列(五)
疲勞駕駛的安全風險


國內客運、物流業駕駛長期因工時過長引起的疲勞問題,已造成多起傷亡事件。超時工作不只是影響駕駛的工作安全,也與乘客的安全息息相關。

   
   

 

不論是去年底台中捷順客運司機過勞死,還是今年初蝶戀花遊覽車翻覆意外釀成33死11傷的悲劇,國內客運、物流業駕駛長期因工時過長引起的疲勞問題,已造成多起傷亡事件。超時工作不只是影響駕駛的工作安全,也與乘客的安全息息相關。
  
同為職業駕駛的汽車貨運業,近年來因網購成長,強調數小時內到貨的服務讓宅配蓬勃發展,龐大的貨運量加上必須配合消費者的收貨時間,造成駕駛經常需要超時工作才能將貨送完。當我們在享受便利之時,「使命必達」又如何成了送貨員的枷鎖?

   

與談人: 曾堉誠(物流業勞動權益自救會召集人)、吳威德(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博士)

主持人:鄭雅文(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理事長)

時間:2017年6月27日(二)晚上7時至9時

地點:左轉有書╳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




曾堉誠(物流業勞動權益自救會召集人)

根據勞保局的統計資料,去年勞保認定為職業病死亡的人數有21人,過勞死就有15人,佔了7成以上。但這些只是被勞保認定的,還有不少沒有被認定,我稱之為職災黑數。從行業來看,保全業是過勞死最高的,其次就是運輸及倉儲業,去年浮上檯面就有4個人死亡。

為什麼會提到黑數,對運輸及倉儲業來說,如果工時很長,後續就會有疲勞駕駛的問題,就會出現像年初的「蝶戀花」事故。這些都是社會底層的悲劇,當勞工沒有安全的工作環境、合理的工時,就沒有安全的大眾運輸。

所謂的過勞,在醫學上並無這個名詞,其認定是依勞動部所頒布的「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要看是不是長期或短期的工作是不是過重,或是有異常的事件。工作負荷是否過重,就從工時來判斷,看這個人發病前1個月的加班工時是不是超過100小時、發病前2-6個月平均加班時數,是不是每個月超過80小時等等。

以駕駛來說,只要工時一長,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可能前面明明就是紅燈,突然恍神就開過去。因為工時過長,判斷力就會下降,也會打瞌睡。許多車禍就是在恍忽下,最後關頭看到也來不及煞車而發生的。自己曾有一個經驗是在疲累的狀況下,明明在路上,兩旁的車來車往,但還會想要打開車門衝下去送貨。

職業駕駛沒有上下班打卡,要如何判斷他的工時?我們可以利用他的行車紀錄紙,只要大型車輛都必須有行車紀錄器。最近協助一個過勞猝死的公車駕駛,他在前一個客運公司工作五年多,轉去現職的客運兩個多月就過勞猝死。他的行車紀錄紙大餅圖密密麻麻的,看得出來他幾乎都沒有休息時間。

他在過世前連續18天都要開公車,完全沒有加班費,只有趟次獎金而已。底薪一萬五千三百四十元,薪資必須靠趟次獎金。翻開他的工時紀錄,除了剛報到的前三天他是跟車之外,第四天開始,晚上12點多才下班。這是我們的常態,一天要上10小時以上。

公車、國道客運的或是遊覽車的駕駛,他們的工作內容不像物流司機,必須依照路線載客,不像物流司機還可以自己安排自己送貨的程序,當然大家的工時都一樣很長,工作疲勞都很高。

除了政府應對職業駕駛要有明確的工時規範之外,也應讓運輸業駕駛每日有連續11小時的完整休息。駕駛自身也可以透過適度的運動,例如游泳、登山來減緩疲勞;平時注意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每年至少安排一次的健康檢查,以確保自身的健康。



吳威德(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博士)

台灣近十年重大營業大客車事故紀錄,近十年發生了296件,死亡人數145人、受傷人數2404人。幾年來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一、二件重大事故,主要是遊覽車的事故,原因可能是政府對營業用大客車與自用大客車有管理,但遊覽車比較沒有。從地點來看,第一個發生在山裡,第二個是在高速公路上,本來就是比較危險、易肇事的地方。

從H. W. Heinrich的事故發生推論,所有的事故只有2%是天災、98%是人為、可預防,最後都可以歸因於管理不當造成的。

公路總局註冊的客運公車數,從100年大量增加、爆量,駕駛的發照量也是一樣。到2014年,營業大客車有9萬多,每年都在增加。但是2008年至2016年職業駕駛的退出率約1.62%,因為薪資高。2016年每月平均工時排行榜,公共汽車客運業為196.8小時,排名第二高。雖然一直在講降低工時,但從2009年以來,運輸業的工時卻是一直增加。

客運駕駛業採輪班制度,國道客運輪班簡單分為24小時制與非24小時制。平均月薪為49924元,底薪13K-16K,月休只有六天。市區公車就比較複雜,有單班制,一早去,開四趟;雙班制,A班,早上開三趟;B班,下午去開三趟;以及衍生雙班(補AB班)。

公車調度員第一個考量是今天要多少班,然後是出班順序,第三個才是限定次數,最後才是間隔。這個順序將駕駛應休息的天數/時數放在最後。郭政憲在他訪談國道客運司機時提到,公司設定從台北到高雄要跑四個小時,如果沒塞車,開三小時還有一小時可以休息,遇塞車就沒有休息時間了,到了馬上就要回頭。

我們做了台灣客運駕駛世代輪廓的研究,從2005年開始追蹤1650位司機的健康狀況,再與一般國人做比較。

根據調查的結果,駕駛的工時每日都超過10小時,他們輪班的狀況其實配合路線或乘客需求,基本上一直都在變,只能勉強分出固定是白天、小夜與大夜班,但一半以上是不正常輪班。工作過於投入與疾病風險是比較高的,工作壓力、疲勞程度都高;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例較高,還有高血壓的問題。

過勞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前面講者所提到的「促成」這兩個字。

睡眠所造成的意外事故歸因率,台灣只有0.4%,這部分是大家很忽略的一塊,他在紀錄上很難紀錄,而且很容易會歸究於駕駛個人因素,會牽涉到後續賠償的問題,所以比較不會去紀錄。

國外研究指出,如果駕駛連續17小時不睡覺,行為能力與酒精血中濃度達每100毫升0.05克 (0.05%)的駕駛相當,若連續24小時不睡覺,行為能力與血中酒精濃度達每100毫升0.1克 (0.1%) 的駕駛員相當。這已經比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所規定的酒精濃度還高。

此外,測駕駛的血糖也很重要,但在台灣不被重視。糖尿病職業駕駛視覺上會看不清楚、手抖、反應不集中(低血糖反應),所以歐盟和加拿大都會檢查駕駛的血糖。

對於駕駛的安全風險,建議未來應加強領照體檢規範與出車前自覺症狀的查核,像日本每年體檢,若有熬夜長途開車者必須半年內至少一次體檢。以及從建立疲勞預警監測系統來加以預防,這是目前我們與交通大學合作進行的項目,透過智慧車系統來做預警警示。最後,最重要的是合理化公車運補貼機制,經營成本透明化,改善職場環境。